一、苗族的源流?
多数苗族研究者根据已有汉文古文献和苗族的民间口碑资料认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是可考的苗族最早的文化源头,与三苗、南蛮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汉文史籍中的“武陵蛮”是苗族古史中记载最确切的早期史料。
九黎部落联盟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其西进过程中,与东扩的黄帝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经涿鹿之战失败后,九黎联盟中的部分部落向南迁移。千余年后,他们经过与长江流域各土著族群的整合,在长江、淮河流域又形成了三苗部落联盟。后者相继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尧、舜、禹部落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并展开长时期的武装对抗。最后,他们未能抵抗住强大的北方部落的南侵,从而逐渐向西部的山区转移,进入今天的鄂西、湘西、川东,甚至可能溯汉江而上进入川北和陕南。
商、周时间,他们被黄河流域的华夏人称为“南蛮”、“荆蛮”等。“髳”、“髦”则可能是这个时期汉文献中对苗族先民中另外一个支系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再次受到中原族群大融合和频繁战争的排挤,尤其是受秦楚之战的影响,“南蛮”和“髳”人后裔再次向南、向西迁徙。秦汉时期,聚居在武陵山脉的苗族先民被称作“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等,并渐渐形成为一个比较稳定而强大的族体。而与其有亲缘关系的群体“长沙蛮”、“溇中蛮”、“零阳蛮”等因为处于相对靠南、靠东的地域而与使得两地各群体间互相交流困难、文化差异逐渐增大,族群发生分化,后者形成为瑶族的先民。
沿着沅水及其若干支流溯河西迁南移,呈现出一波接一波的水波式效应,成为秦汉以降两千年来苗族先民迁徙方向的一个重要特点。汉朝以后,伴随着中原王朝的频繁更替和汉人的雪球般扩张,苗族先民一批又一批地涌入贵州,并相继辗转散布于川南、云南、广西的广大山区。苗族先民中向南的支系,保持了比较多的与瑶族先民的关系和共同点。而向西迁得最远的苗族支系,则其历史显得愈益模糊。宋、元时期,中原王朝再一次注意到苗族这个广泛分布而爱好自由的群体。在汉文史籍中,他们被普遍记载为“猫”。到清朝时,由于原始上被称为“苗”的群体的势力及影响持续强大,“苗”逐渐跳出其狭义所指,成为贵州省境及其周边各少数族群的泛称。正是由于此称谓来源于苗族本身的特质,加上族群界线清晰化的诉求,“苗”在20世纪中叶以后又逐渐恢复其本义,不再作为不准确的群体之泛称。
大约从明朝开始,苗族从云南东南部流转进入与中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国家,先是越南,继而老挝、缅甸、泰国。苗族在东南亚国家广泛分布开来,已经是清朝中晚期了。苗族进入泰国只是最近一百多年前的事情,那时正值中国的清朝末期。1960年代老挝的苗族卷入到美国挑起的第二次印支战争。在战争对立两边,苗族都是主力精锐。1973年,美国宣布其在印支战场的失败,然后停止了干涉态度。此后,苗族作为战争难民开始迁离故土,走出亚洲,远徙到世界其他地区。现在,在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属圭亚那、阿根廷、德国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苗族的集中分布。
二、闵姓源流?
闵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庄公之子子开,属于以谥号为氏。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十三年(公元前663年),鲁国君主鲁庄公姬同逝世,其子公子启继位为君,是为鲁湣公。姬启继位不到两年,便被叔叔庆父所弑,因年纪尚轻,因此谥号为“湣”,意思就是“光彩相耀、幽蔼炫乱”的年华,因此史称鲁湣公。春秋战国时期,“闵”、“愍”、“湣”、“锉”等字义相通,都有在大门口吊孝、怜惜、痛心之意,因此,鲁湣公又称为鲁愍公、鲁锉公、鲁闵公,但是,绝不能写作“鲁泯公”,“泯”如果用作谥号,那就是被水淹死的意思。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闵马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闵马父,又称闵子马,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主要活动年代在(公元前550~前520年)前后,他留有一句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十年之后的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世为周王室卿士的原氏家族在王朝的“铸无射变法”、“庶孽之祸”、“王子朝之乱”等一系列政治内乱中,遭到了彻底的灭门之灾,果然让闵马父说中了。
在闵马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马氏、闵子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闵氏,世代相传至今。 至于冉闵“姓冉或是闵”,争论不已, 当前多认为冉闵姓冉。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闵损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闵、骞,仲尼弟子闵子骞之后。”闵损,公元前536~前487年,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鲁国汶上人(今山东鱼台大闵村),是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在著名的七十二贤人之中排列第二。闵损后来追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逝于泰山脚下(今山东长清)。闵损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其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闵家寨的闵子祠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清朝乾隆大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是海内外闵氏族人续谱和祭祀之处。
在闵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闵氏、骞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闵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闵邑,是夏、商时期的古有缗国所在地。有缗国君主为姚姓,是虞舜的后裔,属于东夷族世系。在史籍《左传·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中记载:“椒举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晋国的叔向对韩宣子曰:“桀克有缗,以丧其国。”在典籍《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也记载:“伍举曰:‘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贾逵注曰:‘仍、缗,国名也。’”
在齐桓公吞并了缗邑(闵邑)之后,留居故地的原宋国遗民(有缗国遗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闵氏,世代相传至今,就是金乡闵氏。
源流五
源于芈姓,出自西汉末期鲁顷王刘闵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汉王朝的鲁国藩王族,发派祖名叫刘余,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刘余于西汉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汉景帝封为淮阳王,第二年改封鲁王,建都鲁县(今山东曲阜古城),遂从长安迁居曲阜,肇基刘氏宗室的鲁藩王族
三、黄河的源流?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
据古籍记载,黄河古称河,又名浊河,也叫中国河。相传,早在尧舜时,黄河就是一条有名的河流。我国著名的古籍《尚书·禹贡》中,曾有过夏禹“导河积石”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
而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
自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再一次肯定卡日曲河谷为黄河的正源。
四、国宝源流意思?
“国宝源流”一词普遍认同归类吉语范畴,取财源广进之意。但笔者认为稍有牵强,尤其是和“捐输”相伴出现,意义更加深远,这就要从历史背景及捐输初衷去理解领悟“国宝源流”字义。捐输是大爱,是报效国家、拯救民族的一种实际行动。
“国”是指国家,“宝”是指财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源”是指能量之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流”是指流向与流通,无限循环。实际这是有志之士的呐喊,意在唤醒民众,当国家民族存亡之际,捐献你们的财富,释放蓄积的能量,前赴后继抵御外来侵略,护国守家,这才是川锭“捐输·国宝源流”要表达的真实目的。
五、何谓源流库?
一、何为源库流
1、源:主要是指生产与输出光合同化物的叶片,对于作物群体来说,其实就是群体的叶面积和其光合能力。
2、库:是指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与产品器官的容积。
3、流:其实就是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与其运转速率。
二、源库流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
作物产量的高低取决于源、流、库3个不可分割的重要因素,如果作物群体与个体的发展达到源足、库大、流畅的要求时,即可高产。
1、对于源和库的关系
源主要就是产量库的形成与充实的物质基础,而库对源的大小与活性会有较明显的反馈功效。一般情况下,作物正常生长,源与库的大小与强度是相互协调的,不然,如果有很多的同化物但没有大的贮存库,或者有很大的贮存库但是没有很多同化物,这样都是不会高产的。
2、对于源、库、流的关系
源、库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流”的数量、方向、速率,起着一定的“拉力”和“推力”的作用。一般,同化物的运输是通过各生长部位的相对库容量决定的,只有增加穗的相对需求量,才能使同化物更多地转运到穗器官。
3、源、库、流与产量
源、库、流在作物代谢活动与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只有三者平衡发展才能保证作物高产。
在正常情况下,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不会是流,除非出现茎秆倒伏或者遭受病虫危害等特殊情况。
如果不能保证流畅通,就会直接影响同化物的转运量与转运速度,从而影响光合速率,导致经济产量下降,一般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取决于源、库的发展与其平衡状况。
六、单氏的源流?
单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周成王给小儿子臻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记载,先秦西周时,周成王姬诵封少子姬臻于单邑(今河南孟津),为甸内侯,因氏焉。其的子孙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世代相传姓单至今。 单氏一族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族弟,姓氏来源不明,可能是以地名为姓。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逨盘铭文显示,单高祖曾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周朝王室成员。在整个周王朝期间,单氏均为重要的公侯成员,并于东周期间一度把握周室大权,成为周王室的实际统治者,史称单氏取周。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尧、舜时期商贤哲单卷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单父者,在远古时期人名。单,即单卷,亦称善卷。父,即古人对长辈男子的尊称,是古人对单卷的尊称。相传,单卷为远古后期游牧于菏泽四泽六水之地的东夷民族中影响很大的政治领袖、氏族首领,因善道术,有德行,被时人尊称为单父,曾居于单父之地(今山东单县)。 古人为纪念这位先哲,把单卷所居之地称为单父,在夏、商时期为单父邑,在秦朝时期置单父县,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父字而称为单县。单父城是山东菏泽地区具有四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之一,与菏泽牡丹一起名扬天下。 源流四: 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羽父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源》记载:“春秋时鲁大夫羽父单之后。”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羽父单,其支庶后裔子孙一分位二,一支称羽父氏,一支称单氏。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卿大夫单伯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单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单襄公之孙、单顷公之子,是姬姓单国的第三位君主。单国,是东周王朝京畿内的一个特殊地名,只有单伯家族,因以为“国”,伯爵。史书记载:“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从单文公之世皆称单伯,单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单伯逝世后,西周王朝赐其谥号为“靖”,史称单靖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也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靖氏。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鄡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鄡单,字子家,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后世称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不过,在《孔子家语》中没有记载。唐朝开元年间,鄡单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聊城侯。 在鄡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 源流七: 源于古匈奴孪鞮氏,出自匈奴王族首领的“撑犁孤涂单于”称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单于氏源自少数民族匈奴。匈奴民族的先祖是夏后氏的后裔,名叫淳维。淳维就是夏王朝末代君主桀之子,成汤灭夏,将夏桀监禁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其子淳维后成为匈奴民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部族主要以突厥-吐火罗混血居多。单于氏复姓出自秦汉时期匈奴部落王族贵胄世家,原本为孪鞮氏。在历史上,匈奴民族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称为“撑犁孤涂单于”,汉义“天子广大”,称颂其首领的权力是神授的,应拥有天子广大辽阔的尊敬及势力,汉译的简称才叫作“单于”。 在历代匈奴王族的后裔子孙中,凡是为王者,便可以“单于”为姓氏,汉史以其谐音汉字称之为“单于氏”,后其族亦因之,世代相传,后有融入汉族者,省文简改为汉字单姓单氏、于氏者,其单氏正确读音作chán(ㄔㄢˊ),不与姬姓单氏读音shàn(ㄕㄢˋ)混淆。 源流八: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可单氏、阿单氏、渴单氏等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一并将这些部落氏族的姓氏改为汉字单姓为单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斡鲁徳氏,亦称斡鲁朵氏,实际上源出古契丹族人的姓氏,是古契丹族人夫妻联名为孩子起的名字,后成为姓氏。在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有一种“妻连夫名”的姓氏、部落构名形式,为当时汉族的夫权封建社会中所没有的姓氏性状。 辽国被金国所灭后,该部契丹族人被融并入蒙古,遂成蒙古姓氏,后在明朝时期即冠汉姓为单氏、王氏等。 源流十: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单氏为回族姓氏之一,实际源出女真族徒单氏。徒单氏,是金国时期辽王完颜·宗干(完颜·斡本)的正室亨妃,没有子嗣。完颜·宗干的次妃李氏生长子完颜·充,后封郑王,三妃大氏生三个儿子,长子就是海陵王完颜·亮。 为了与察合台汗国的回族在世系上有所区别,一部分徒单氏回族将已经汉化的单氏加“门”部首改为“阐”,称阐氏,以示先入为回,早就在教,读音仍为shàn(ㄕㄢˋ),是姓氏字增加笔画后读音不改的特例之一。当今单氏、阐氏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 源流十一: 源于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傲雷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黑龙江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一带)、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Hala,汉义“山”。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敖拉氏多冠汉姓为单氏、敖氏、山氏、阎氏、苏氏、鄂氏等。 源流十二: 源于满族。 ⑴.满族都善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徒单氏,满语为Dusan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单氏、杜氏、沈氏等。 ⑵.满族图克坦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秃丹氏,以及金国时期女真徒单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uktanHala,汉义“初始”,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单氏、都氏、图氏、杜氏等。 ⑶.满族额木特理氏,满语为EmutriHala,汉义“孤单、单个”,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单氏。
七、奉新各姓氏源流?
有些可以追溯到古代,近代则很多是由个人选择而来的。首先,奉新境内有一些姓氏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刘、赵、李等姓氏,这些姓氏有些来源于皇室贵族,有些则源于士族或百姓,具体情况需要根据不同姓氏进行考证。其次,有些姓氏是在明清时期由一些移民拥入奉新而来的,例如来自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的移民带来了各自的姓氏,如陈、潘、庞、卢等。还有一些姓氏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自己选择的,例如有些人从祖上的官职或职业取名,有些则是基于自己的爱好或寓意而起的名字。综上所述,既有历史悠久的古代姓氏,也有近代移民带来的姓氏,同时还有自己选择的命名方式。
八、龙田姓氏源流?
龙姓氏
龙姓,为中国古代百家姓之一,为古老的姓氏,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
田姓的由来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田仆,是西周初期设置的官。
九、长江的源流概况?
长江的源头是青海省唐古喇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中。
长江的发源地在青海省的三江源头地区。
长江是中国和亚洲的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最终于上海市崇明岛附近汇入东海。一路上气势磅礴,大小湖泊与干支流众多。
十、会字的源流?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合,夹置于“合”形中间的声符,目前还不能说定,疑是“胃”字象形初文,像胃袋内存有米粒之形。今见最早的“会”字在西周早期。字形演变主要表现在声符上,西周晚期有省去胃袋形而只存“A”。春秋时代,先是承西周象形,写作“B”,后来出现了两种简写形式:其一,简写作“C”,这在战国(主要在楚国)秦汉得到广泛继承;其二,简写作“D”,见于秦国兵符,是小篆所本,汉隶中也有据此作形的,但数量明显低于作“田”形的。在汉隶中数量未占优势的“E”形,在后世楷书规范中取胜,淘汰了原来占优势的“田”形,这大概是以《说文》小篆为正字的结果。此外,战国时代,三晋地区或把原声符写作“F”“G”形,前者若去掉双耳形饰笔,就与“胃”字小篆的象形部分“H”没什么本质区别了,而后者是从前者进一步变化的,这些写法没能扩展和延续。另一方面,“会”字义符“合"中的下半,居全字之底,自春秋时代起,内加短画而成“I”形,小篆变作“J”,隶变作“曰”,楷书中渐与“日”混同。1956 年《汉字简化方案》采用草书楷化方式,把“会”字简化作“会”。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是“K”的古字。引申为聚合、会合。《尔雅·释诂》:“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书·禹贡》:“潍、沮会同。”由聚合、会合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正值。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以上诸义皆读huì。“ 会”还有一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也用于买卖中间人义,这在后来写作“侩(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