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式太极拳18式口令教学?
一) 太极起势双推掌
(二) 崩拳撩打进步按(左)
(三) 崩拳撩打进步按(右)
(四) 插步云手左右走
(五) 双采震脚侧身炮(左右)
(六) 蹬脚上步双掼拳(右)
(七) 蹬脚上步双掼拳(左)
(八) 仆步下势左穿掌
(九) 左右金鸡独立势
(十) 金猴托桃退步打
(十一)左右开弓连拳发
(十二)劈掌震脚金刚捶(左)
(十三)劈掌震脚金刚捶(右)
(十四)手挥琵琶双手封
(十五)进步合力双托掌
(十六)单鞭下势七星腿
(十七)马步冲打撇身捶
(十八)棚捋挤按太极收;
二、吴式太极拳83式口令教学?
吴式太极拳83式口令有预备式、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看捶、左右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
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进步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右蹬脚、左右打虎式、回身右蹬脚、双峰贯耳、左蹬脚、转身右蹬脚、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野马分鬃、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
三、吴式太极拳93式口令教学?
1、预备势
2. 太极出手
3. 揽雀尾
4. 单鞭
5. 提手上势
6. 白鹤亮翅
7. 搂膝拗步(一)
8. 搂膝拗步(二)
9. 搂膝拗步(三)
10. 搂膝拗步(四)
11. 手挥琵琶
12. 进步搬拦捶
13. 如封似闭
14. 豹虎推山
15. 十字手
16. 斜搂膝拗步
17. 翻身斜搂膝拗步
18. 揽雀尾
19. 斜单鞭
20. 肘底看捶
21. 倒撵猴
22. 斜飞势
23. 提手上势
24. 白鹤亮翅
25. 搂膝拗步
26. 海底针
27. 扇通背
28. 翻身撇身捶
29. 卸步搬拦捶
30. 揽雀尾
31. 云手(一)
32. 云手(二)
33. 高探马
34. 披身踢脚(一)
35. 披身踢脚(二)
36. 转身蹬脚
37. 进步裁拳
38. 翻身撇身捶
39. 翻身二起脚(二蹦子)
40. 退步打虎
41. 右蹬脚
42. 双峰贯耳
43. 披身踢脚
44. 转身蹬脚
45. 进步搬拦捶
46. 如封似闭
47. 豹虎推山
48. 十字手
49. 斜搂膝拗步
50. 翻身斜搂膝拗步
51. 揽雀尾
52. 斜单鞭
53. 野马分鬃(一)
54. 野马分鬃(二)
55. 野马分鬃(三)
56. 玉女穿梭(一)
57. 玉女穿梭(二)
58. 野马分鬃
59. 玉女穿梭(三)
60. 玉女穿梭(四)
61. 揽雀尾
62. 云手
63. 下势
64. 金鸡独立(一)
65. 金鸡独立(二)
66. 倒撵猴
67. 斜飞势
68. 提手上势
69. 白鹤亮翅
70. 搂膝拗步
71. 海底针
72. 扇通背
73. 翻身撇身捶
74. 上步搬拦捶
75. 上步揽雀尾
76. 云手
77. 高探马
78. 迎面掌
79. 翻身摆莲脚
80. 搂膝拗步
81. 指挡捶
82. 上步揽雀尾
83. 下势
84. 上步七星/又名上步骑鲸
85. 退步跨虎
86. 转身扑面掌
87. 转身双摆莲
88. 弯弓射虎
89. 上步错捶
90. 迎面掌
91. 翻身撇身捶
92. 上步揽雀尾
93. 单鞭
四、吴式太极拳30式口令教学?
1太极起势
2拦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捶
9如封似闭
10倒撵猴
11斜飞
12海底针
13扇通背
14云手
15左右分脚
16转身蹬脚
17双峰贯耳
18野马分鬃
19玉女穿梭
20下势
21金鸡独立
22退步跨虎
23迎面掌
24转身摆莲脚
25弯弓射虎
26上步迎面掌
27翻身劈身捶
28上步拦雀尾
29单鞭
30 收势合太极。
五、85式太极拳口诀吴阿敏教学?
1---3预备起势揽雀尾,(1预备式;2、起式;3、揽雀尾;)
4—6单鞭提手白鹤飞。(4、单鞭;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
7—8左搂拗步挥琵琶,(7、左搂膝拗步;8、手挥琵琶;)
9—10左右搂膝挥琵琶,(9、左右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
11—12左搂拗步搬拦捶。(11、左搂膝拗步;12、进步搬拦捶;)
13—14如封似闭十字手,(13、如封似闭;14、十字手;)
15—16抱虎归山肘底捶。(15、抱虎归山;16、肘底看捶;)
17—18左右撵猴斜飞势,(17、左右倒撵猴;18、斜飞式;)
19—20提手上势白鹤飞。(19、提手上势;20、白鹤亮翅;)
21—22左搂拗步海底针,(21、左搂膝拗步;22、海底针;)
23—25扇通撇身搬拦捶。(23、扇通背;24、撇身捶;25、进步搬拦捶;)
26—27上步揽雀加单鞭,(26、上步揽雀尾;27、单鞭;)
28—30云手单鞭探马随。(28、云手;29、单鞭;30、高探马;)
31—32左右分脚转蹬脚,(31、左右分脚;32、转身蹬脚;)
33—34左右搂膝进栽捶,(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
35—36翻身撇身搬拦捶。(35、翻身撇身捶;36、进步搬拦捶;)
37—38右蹬脚跟左打虎,(37、右蹬脚;38、左打虎式;)
39—40右打虎后右蹬脚。(39、右打虎式;40、回身右蹬脚;)
41—42双峰贯耳左蹬脚,(41、双峰贯耳;42、左蹬脚;)
43—44转身右蹬搬拦捶。(43、转身右蹬脚;44、进步搬拦捶;)
45—46如封似闭十字手,(45、如封似闭;46、十字手;)
47—48抱虎归山斜单鞭。(47、抱虎归山;48、斜单鞭;)
49—左右野马三分鬃,(49、野马分鬃;)
50—51揽雀尾后再单鞭。(50、揽雀尾;51、单鞭;)
52—53玉女穿梭suo揽雀尾,(52、玉女穿梭;53、揽雀尾;)
54—56单鞭云手又单鞭。(54、单鞭;55、云手;56、单鞭;)
57—58下势金鸡要独立,(57、下势;58、金鸡独立;)
59—60左右撵猴斜飞势。(59、左右倒撵猴;60、斜飞式;)
61—62提手上势白鹤亮,(61
六、吴式太极拳简史?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中的一种,它以柔克刚,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在推手时,强调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发祥地为今日的北京市东城区。它的传承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主要为吴鉴泉宗师及其弟子所传承,其中包括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人。
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满人全佑,他去世后,由其儿子吴鉴泉、徒弟王茂斋、郭松林等人继续传承并在原来杨露禅老架和杨班侯小架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演练。1955年,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内部出版了吴公仪著《太极拳》一书,其中列明了太极拳的传承谱系。总的来说,吴式太极拳的发展脉络反映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从无形时期到成形时期,再到成熟时期、繁衍时期,最后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
七、吴式太极拳绝招?
一、以高打矮,多用劈勾
当敌人个子比我矮了一小截,或者敌人个子与我相当的潜伏进身时,应多用劈拳或勾拳往往可以一击必杀,成为制敌法宝之一。
二、对方转身变招,击臀即破
如果对方转身使用鞭拳或后扫腿之类的技法,那么对方一转身即照对方臀部用脚跟蹬去或者是蹬了再加踢击,要领是松腰塌胯的劲达脚跟、脚尖,击中则对方使其变招落空,失重的往前跌去,什么技法都使不出来。
此技法也为制胜对方的招术之一,可用于民间较技和擂台比赛。
三、对方乱打乱踢,击脐即解
如果对方不按常规的拳打脚踢,一般的练拳者确实由于经验不足而难以防守,故有“乱拳打死师傅”之说。拳架中有个“搂膝栽捶”的拳势,这个“搂膝栽捶”化解对方乱打乱踢的效果较
八、吴式太极拳83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83式口令有预备式、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看捶、左右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
海底针、扇通背、撇身捶、进步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左右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右蹬脚、左右打虎式、回身右蹬脚、双峰贯耳、左蹬脚、转身右蹬脚、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斜单鞭、野马分鬃、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下势。
九、吴式太极拳30式口诀?
起势:两手分开,左右分势,起手式。
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手向前推出,左右脚跟同时向外转。
白鹤亮翅: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
左右搂膝拗步: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手挥琵琶: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左右云手:左右手交替向前推出,左右脚跟交替向内外转。
单鞭: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高探马: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右脚踢腿:右脚向前踢出。
右脚踢腿:右脚向前踢出。
右搬拦捶: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如封似闭: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十字手:左右手交叉向前推出,左右脚跟交替向内外转。
抱虎归山: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左脚踢腿:左脚向前踢出。
左脚踢腿:左脚向前踢出。
左搬拦捶: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如封似闭: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十字手:左右手交叉向前推出,左右脚跟交替向内外转。
抱虎归山: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左右穿梭:左右手交替向前推出,左右脚跟交替向内外转。
左右搂膝拗步: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右脚踢腿:右脚向前踢出。
右脚踢腿:右脚向前踢出。
右搬拦捶: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如封似闭: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十字手:左右手交叉向前推出,左右脚跟交替向内外转。
抱虎归山:左手向前推出,右手向后拉,左脚跟向内转,右脚跟向外转。
收势:两手分开,左右分势,收手式。
完成:结束动作。
十、吴式太极拳16式口令?
预备势
第一势 起势
第二势 揽雀尾
第三势 搂膝拗步
第四势 手挥琵琶
第五势 野马分鬃
第六势 玉女穿梭
第七势 肘底看捶
第八势 金鸡独立
第九势 倒撵猴
第十势 斜飞势
第十一势 提手上势
第十二势 白鹤亮翅
第十三势 海底针
第十四势 扇通背
第十五势 云手
第十六势 单鞭
收势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