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讲中医阴阳的基础知识,是希望能够帮助妈妈们分辨一些基本的情况,例如寒热问题,虚实问题,而不至于纠结在是寒是热这类问题上。在社会宣传的引导下,人们熟悉“虚”而忽略了“实” ;熟悉“寒”而忽略了“热”。原因归咎于对阴阳的不理解,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阴阳是中医基础知识的首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学习阴阳,需要知道古人是怎么发现阴阳的,是怎么学习阴阳的,是怎么去理解阴阳的。
伏羲氏仰观天象,俯观发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腑六气,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
从历史记载中知道,阴阳的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通过自然的现象类比人的身体,称之为“得以有象”,有象就能推理出身体各脏腑器官的功能与联系,并非凭空想象而出。
通过总结得出:具有热、向上、向外、光亮、无形、发散、相对运动的、兴奋等特性的事物归属于阳;凡是属于寒、向下、向内、晦暗、有形、凝聚、相对静止的、抑制等特性的事物归属于阴。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南方为阳,北方为阴;高山为阳,低洼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等等。在人的身体上,头为阳,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脏为阳,腑为阴(脏腑里,脏是藏而不泄,腑是泄而不藏)等等。
在疾病上,疹子红色的为阳,色淡的为阴;扁桃体充血的为阳,肿大而不充血的为阴;小便黄的为阳,小便清的为阴;大便干的为阳,稀的为阴;腹痛据按的为阳,喜按的为阴;面红为阳,面青白为阴等等,凡是属阳的,都有热像,属阴的有寒像。例如:腹痛,痛甚,烦躁腹胀,不给摸按,就是阳,判断上有热,有滞,有积。反之,可能有寒,有湿。
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相互帮助的,即互相克制对方,也互相帮助对方。阴阳始终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相互依存。对立关系比较好理解,对的反面就是错,好的反面就是坏,亮的背面就是暗。相互帮助与相互克制不好理解,重点做个解释。
相互帮助:阴阳必须相互帮助才能共同进步,例如:气和血,气能能够推动血前进,使得血液保持活力,而血可以存储气,使得气的来源不断。社会有句俗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是阴阳之道!
相互制约:背为阳,腹为阴,背部的表面温度始终都是凉的,腹部的表面温度是温的。凉可以克制背部的阳气,温可以克制腹部的阴气。又如:头为阳,足为阴。头本热,需要冷静来控制头脑,足本寒,需要温暖来促使气血上升。因此相互制约本身不是坏事。当制约与帮助出现失衡了,就产生阴阳失调,身体就会出现毛病。
这种毛病有6种:阴盛,阳盛,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亡阴,亡阳。
阴盛表现为寒像为主,例如:四肢冰凉,常年腹泻,扁桃体肿大而不红,鼻中腺体肿大,咳嗽白稀痰,面色苍白,嗜睡,夜尿频繁,遗尿,白带色白而多,慢性宫颈炎及各种慢性疾病。
阳盛表现为热像为主,例如:手心脚心发热,烦躁,胸闷热,大便秘结,小便黄少,扁桃体红肿,咽炎干痒,鼻炎浓涕,面色红、油光,腹痛剧烈,疹子红、痒及急性的病变。
阴盛格阳,指阴寒过盛导致阳气不能收敛,这情况一般属于病重,例如,四肢发热,面红赤,但是体内怕冷,喜欢盖被子穿厚衣服,就是属于阴盛格阳。
阳盛格阴,指阳热过盛导致阴气无法散发,例如,四肢冰冷,而心情烦躁,大便秘结,容易上火,冬天怕冷,夏天又非常怕热。这就是阳盛格阴。妇女多见此病。
亡阴,就是身体阴液大量消耗虚脱,属于危病,会危及生命。例如大出血,尿失禁,迅速干瘦,大汗淋漓无法控制,高烧日久不退,皮肤干裂。
亡阳,身体阳气急骤耗散,例如重度中暑,大汗(汗如豆珠,冷),手足逆冷,怕冷(怎么也暖不起来),面色苍白,昏迷。
阴阳是可以互相转换的,阴寒时间久了会变成热,燥热时间久了也会变寒,当阴阳出现转换时,就容易出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的局面。例如扁桃炎,热像红肿热痛,用寒凉药过重损伤阳气,导致阴盛格阳,表现为红肿而不痛不痒也不化脓。又如鼻炎,初起为寒,使用温燥热过度,导致燥火稽留体内,形成阳盛格阴,表现,长年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而却容易上火,甚至大便干结,臭,同时还夹带咽炎,咽干等燥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