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对我国灿烂的中医文化进行回顾,是个好问题,下面梳理如下。
众所周知,我国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经》四部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为标志的。
一,《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该书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补充和修订。《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集众多医学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编纂而成的。
二,《难经》 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纂而成,约成书于东汉,相传为秦越人所作。《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
三,《伤寒杂病论》 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学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四,《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这以上四部医学典籍被称为“中医四大典籍”,但是在此之后还有一些医学典籍,这里只列举其名称,不再详细介绍了,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这些医学典籍有《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方》、《脾胃论》、《温疫论》、《温热论》、《本草纲目》、《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