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藏的季节,也是進補的时节,凡事不须刻意,记住一点温性食物都是首选,忌寒性则可。所谓補应搞明白自己体质,需要補什么,盲補会反受其害,因为它会導致腑臟失衡。
这也没有什么可讲的,养生就是顺应四季,防寒避暑。暑尽清火,寒尽温补。大雪将至,主要多吃点脂肪,热量较高肉物为好。北方有“大小雪,卧牛羊”一说,都是古人留下冬季养生良方。
近期倒春寒明显,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该如何养生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因为心血管疾病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养生了方案也不同。
那我就针对最常见的疾病。冠心病在倒春寒,这个季节如何养生。
倒春寒,顾名思义。天气可忽冷忽热。这个时候对心脏血管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造成血压的异常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因此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到血管,引起症状。同时也要监测好血压,按时服药。避免血压的波动对心脏引起影响。
一般在这个季节。在原有药物的治疗情况下,我都会建议冠心病患者间断性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增加心肌供血,有效地避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倒春寒一般发生在初春。民间的“春捂秋冻”养生谚语有其科学道理,经过冬季几个月,身体产热散热调节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从冬季到初春容易大暖大寒,早晚温差较大,若过早地脱掉冬装,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人体受寒以后抵抗力下降,很可能诱发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而心脑血管疾病在春季发病率较高。
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在于,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低温的的刺激会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变得兴奋,就会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缓慢或血压骤升,对于本身带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血管被堵或者血管剧烈收缩,就容易突发脑梗,所以一定要警惕。
心血管科医生提醒:有“三高”等基础病的人群,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是病变信号,要警惕
①突然出现的一侧嘴角流口水、不能说话或说话含糊不清;
②突然发生的一边(左边或右边)胳膊和腿没有力气(抬不起来、无法行走或站立、拿东西不稳等);
③突然出现的一侧面部麻木或没有知觉;
④突然出现天旋地转的头晕、看东西不清或有重影;
⑤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
⑥突然的意识丧失;
⑦突然近期老是“犯春困”等;
如果在近期内突然反复出现以上症状,就要高度警惕,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吸烟、血脂高、糖尿病、肥胖、运动少、有中风家族史等脑梗高危人群,越早去医院进行检查,对预防治疗帮助越大。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该如何养生呢?日常起居做好这5件事,保护好心脑血管
1、食疗调养
预防脑梗,需要在日常饮食上多吃具有养护、疏通血管、保护心脑血管的食物,如常见的姬松茸、黄豆、山楂、芦笋、黑木耳等。但传统的食疗烹饪方式,需要很长时间且进食大量食物,才能达到所预期的药用调理功效。可以换个方式,如喝这类食物的发酵液——姬松茸芦笋复合液。
现代药理证实,具有功效性的食物通过与多种有益菌进行发酵,不仅能将食物中有效活性提取出来,且在益生菌的催化之下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是传统药膳食疗功效的10-20倍。
姬松茸芦笋复合液,就是运用以上原理发酵提取所得的。坚持饮用,可以通过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胆固醇排泄,来降脂降压,疏通养护血管,从而辅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脑梗、冠心病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率。
2、慢起床
早上起床要尽量慢一点,可以适当在床上多躺几分钟,让身体从睡眠到苏醒有个反应过程。因为突然起床或者站立,体位的变化会导致血液供应不及时,血管收缩,导致脑供血不足那一瞬间,中老年人就特别容易发生脑梗。所以起床的时候不要着急,要慢点。
3、注意保暖
早春时节,也要注意保暖,切不可大意。因为这个时节的天气还是属于多变的,早晚温差也大。如果血管受冷收缩,血液流动受阻,也是会引发脑梗发作。外出春游或者出门时,记得多带件衣服来保暖,保护好自己。
4、多喝水
人体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过度黏稠、浓缩,就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及时补充水分,也是降低脑梗发作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在睡前一小时、起夜、早晨这三个时间节点喝水,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最有利。
5、适量运动
运动是预防心脑血管病变的“万能药”,关键在于坚持。因为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均有益处。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可以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如快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