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古代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
1、西汉时期东方朔,东方朔其实不姓东方,他的本姓是张,又叫张曼倩,是如今的山东人,他是西汉时期着名的文学家,谋略家。
2、两汉时期的道教人物,张道陵,道教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第一代天师,被道教尊奉为太师,其子张衡为二代天师,道教称嗣师,张鲁为三代天师,道教称是师。这一时期不但有天师张家传人,也涌现出了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以及魏伯阳、马明生等重要道教传人。
3、茅盈,西汉咸阳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茅盈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
4、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名翱、号伯阳,又号称牙子。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记载,出身望族,喜修炼丹术道法。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五相类》,杂揉《易》学、黄老之说。
5、张衡,道教第二代天师,字灵真,汉永寿二年袭教。《三国志张鲁本传》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
二、辟谷是不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辟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志奎,男,葛洪48世孙,浙江宁海人。1999年开办宁海县城关紫奎疗养站,从事传承中医药技术和辟谷疗养技术服务和培训。2003年,北京紫竹院中央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任中医保健辟谷养生师,兼职中央编译局中国城市之光采编。2005年,广东深圳发展葛洪养生术服务。2014年,台州龙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任葛洪养生术传承研究员。中医古籍出版社,张仲景博物馆作为国医名师入编华夏瑰宝《国医名师经验录》。2015年,,从事中草药外丹养生技术产品的配制研究创新发明。同年取得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项目。
三、属于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两汉时期的历史名人:
1、西汉时期东方朔,东方朔其实不姓东方,他的本姓是张,又叫张曼倩,是如今的山东人,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谋略家。
2、两汉时期的道教人物,张道陵,道教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第一代天师,被道教尊奉为太师,其子张衡为二代天师,道教称嗣师,张鲁为三代天师,道教称是师。 这一时期不但有天师张家传人,也涌现出了太平道的创始人张角,以及魏伯阳、马明生等重要道教传人。
3、茅盈,西汉咸阳人,字叔申。《茅山志》、《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记其少时修道于恒山,有异操,后隐于句曲山。 茅盈修炼服气、辟谷术,并以医术救治世人。
4、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名翱、号伯阳,又号称牙子。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记载,出身望族,喜修炼丹术道法。 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五相类》,杂揉《易》学、黄老之说
5、张衡,道教第二代天师,字灵真,汉永寿二年袭教。《三国志张鲁本传》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少博学,隐居不仕,有大名于天下。精修至道,不与世接。
6、张角,东汉末太平道的创立者。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奉黄老道和《太平经》,以符水咒法为人疗病。 熹平年间,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
7、张鲁,道教第三代天师,字公祺。汉献帝初平年间,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取汉中。得据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大力传播、壮大教团组织,教民诚信不听欺妄。
8、马明生,东汉时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称作马鸣生,本姓和,字君贤。《马明生真人传》、《诗纪外集》载其少时为县吏,捕贼受伤,遇太真王夫人,用仙药治愈,乃弃职随夫人执役。
四、两汉时期的文化名人排列顺序?
属于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华佗、张衡、董仲舒、魏伯阳、张角等。
1、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2、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
3、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4、魏伯阳
东汉时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名翱、号伯阳,又号称牙子。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记载,出身望族,喜修炼丹术道法。 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五相类》,杂揉《易》学、黄老之说。
5、张角
东汉末太平道的创立者。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奉黄老道和《太平经》,以符水咒法为人疗病。 熹平年间,张角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