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诗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哲理诗的主要意象?)

139健康网 2023-05-03 15:19 编辑:admin 229阅读

一、评析诗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清松?

(继续前行,听到了)流水触击危石时,发出的鸣咽声;(看到了)阳光洒落青松上,反射着清冷的日色。

整首诗的注释是:(1)过:访。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2)数里:几里。(3)径:小路。这句是说,古木丛生,连人走的小路都没有。(4)咽:呜咽,指泉声。危石:高大的石头。(5)日色:这句是说,古木丛生,青松蔽日,林中阴冷,日光照射在木林上犹带寒意。(6)薄暮:傍晚。曲:指空潭曲折隐僻之处。(7)安禅:是说身心安然入于禅定,即进入清静宁寂的境界。制:制服。毒龙:这里是指人世钻营机巧之心。唐释首世《法苑珠林》:“西文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五百商人止宿池侧,龙怒沉没商人。陀王学婆罗门咒,向池咒龙,龙悔过向王,王乃舍之。”毒龙不是实指,是喻意。[简要评析] 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也是描写填充院的著名诗篇。王维是诗人兼画家的,他的这首诗的写法,就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的绘画构思,“不从本寺落笔”,避实就虚,着意渲染,这不仅写出了“寺外幽景”,而且也形象地烘托出了香积寺的幽趣禅理。诗的前六句,是写到寺前的情景,以“不知”二字领起,说明自己没有到过香积寺,及至经过香积寺附近时,却又不知还要走多少路程,才能到达那云峰深处。一路走去,只见古木参天,人迹罕至,忽闻阵阵钟声,还不知寺院在哪里。继续前行,扣到了流水触击危石时,发出的鸣咽声;看到了阳光洒落青松上,反射着清冷的日色。这样极写山中幽景,一片静寂,就把寺院生活的清苦和寺僧禅道的高深,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所以末联写诗人直到薄暮时,才来到寺前,并借寺前一片澄清的潭水,赞颂了寺僧禅道,也赞美了寺院的幽深和静谧。全诗构思新奇,用字精妙,意境空灵,幽趣盎然。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深处的古寺清幽静谧氛围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向往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尤可显示出杰出的诗才及诗中的禅趣。这里的“咽”、“冷”二字,也常为人们所称道,它以鲜明的个性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泉声和日色,生动深刻,是古典诗歌中炼字的范例。全诗生动传神,令人神往。

二、哲理诗的主要意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也写过哲理诗。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的苏轼,可以说是极其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以及从客观事物中找到规律。所以在苏轼的诗中,再寻常的生活内容或自然景物往往也都蕴含着人生大智慧。如苏轼的七言绝句《琴诗》,便是一首著名的哲理诗。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讲述了琴与声的关系。如果熟知苏轼诗歌的话,就会知道他讲道理,向来选取的意象就简单明了,但总能涉及到发人深思的哲理。《琴诗》便是这样的一首哲理诗,其意象主要就是琴。所以概括来说,苏轼这首诗就是一首读后发人深思,受用一生,流传千古的名作。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这首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首先,诗的前两句“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它的字面意思是说,如果说琴本来就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有了声音。从这两句诗来看,苏轼是通过一句假设和一句反问,引起了人们对于琴是如何发声的思考。这种一假设一反问,且富有意蕴的写法,主要是苏轼参考了佛偈的形式。

然后,诗的后两句“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则是另一组假设和反问,即如果要说声音是由人的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人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就直接能听到琴声呢?诗到这里便结束了,可见苏轼是在告诉人们要想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声,仅有琴或人的指头是不行的,二者缺一不可。

科学来讲,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先是需要一把琴,然后再靠人的指头弹动钢丝,产生振动发出。琴和人的手指都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只有两者的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这也就启迪着人们: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结果,缺一不可。

另外,如果将这首诗延伸开的话,它还富有禅机。禅宗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灭。琴声的存在也就是虚无,所以它无所谓真实与否。即禅宗所说的“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也就是说要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当然,对于我们而言,这首诗值得我们学习和发人深思的地方,主要是苏轼探究事物真谛的浓厚兴趣,及诗中所阐述的人生大智慧: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举个例子,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是由文官和武将以及君王,各司其职,却又紧密相关的成果。

综观苏轼的这首哲理诗,虽然它的篇幅短小,但是言浅意深,蕴含着人生大智慧,发人深思,流传千古。

三、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的下联是什么?

1 下联是“挑灯夜战薛涛清”,表达的是香菱为了学诗而熬夜苦战的情景。2 这个下联出自纪昀的《毛氏南华经注疏》中的香菱诗,是对香菱苦学诗的描述。3 通过这个下联可以感受到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可以对诗歌学习者提供一种正面的榜样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