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禅傍道钟鼎木石养真性读音?(天心问禅全文注解?)

139健康网 2023-05-01 14:55 编辑:admin 225阅读

一、倚禅傍道钟鼎木石养真性读音?

读音…yi chan bang dao zhong ding mu shi yang zhen xing

二、天心问禅全文注解?

天心问禅——朱熹向大慧禅师求法的故事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朱熹母子被托付给武夷山的挚友刘子羽,朱熹奉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并跟随义父拜谒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

刘子羽、刘子翚好佛老,自小与道谦禅师交往甚密,因道谦师事大慧宗杲禅师,故刘氏兄弟和大慧禅师也结识得颇早。绍兴初年,刘子羽官莆田,子翚守泉州,大慧宗杲禅师在长乐、泉南一带弘法,他们仨时常会面,在悲叹国运式微的同时有过多次精辟的禅辩。刘氏兄弟修的是默照禅,大慧主张看话禅,二者虽有歧异,但殊途同归。大慧、道谦和刘氏兄弟的禅辩深深地影响了年少的朱熹,“开悟之说,不出于禅”的思想促使朱熹决心学禅,几近弃儒从佛。

朱熹16岁皈依大慧法嗣道谦禅师,先后随道谦在密庵、开善寺、天心寺寄斋食粥学禅,持续一年多,此间朱熹多次致书问禅于大慧禅师。朱熹十八岁请举,义父刘子羽“搜其箧,只《大慧语录》一帙尔。”可见当年的朱熹对大慧禅师崇拜有加。

绍兴二十年(1120年)五月,朱熹去婺源扫墓归来,顺道拜访时居天心寺的道谦禅师,恰逢大慧宗杲禅师应道谦之请到天心寺说禅,适然省悟,并以诗《天心问禅》记之,盛赞大慧禅师的禅学境界和天心庵得天独厚的禅境。诗曰:

年来更惑青苔路,欲扣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云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枕石漱流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

大慧禅师回径山后也致偈朱熹:

天心一别朱元晦,相忘已在形骸外。莫言多日不相逢,兴来常与精神会。

“天心问禅”致使朱熹一朝启悟,为他日后创立融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所耽迷的禅宗的禅悟、华严宗的思辩,后来都被他加以儒家思想的改造,融化在自己的理学体系之中。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哲学和思想,朱子理学具有丰富的佛学精髓。武夷山佛教通过朱熹的理学,进而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佛和禅的关系和区别?

佛,“佛陀耶”的简写,为印度巴利文的英译,愿意是指“觉者、觉醒的人”;道,即事物的本质、真理,“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真理都不是真理;禅,“看破”谓之禅;“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谓之定。是名禅定。道家的“道”,和佛家的“如来”是一个意思,皆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而禅,只是“凡夫”寻求“道”的一条路径而已。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凡夫通过参禅而悟道,悟道之后成佛。

四、静,禅,悟,佛应该什么顺序?

就是你写的顺序,静坐禅思,开悟成佛

五、禅画的寓意是什么?

禅画

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其特点和特征在于: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这是本土中国画家毕生追求的最高禅画境界之一。

禅画在中国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自唐代王维从真正意义上首开禅画先河之后,影响了一批像贯休这样的禅画大家。到了宋代,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无可质疑的艺术顶峰。

六、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人的贪,嗔,痴,迷妄,故轮为众生,经云;【众生皆有佛性】。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必能成佛,单从佛字未看左边为人字旁右为弗,乃非为一般之人也,亦即非众生也。也就是迷为众生,悟为佛也。

佛亦名如來,是从真如自性而显,而來,是来而不來,不来而來。是不增不减自金钢,身来身去,本三昧。是无限大智慧者,无限能力者,无限法喜与清淨者。是圓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凡是見性成佛的都称之为佛。如释迦牟尼如来。亦名释迦摩尼佛。法华经中所谈的。2万个相同名字的日月光明佛,都是不同的千百意化身佛。成佛的有不同的名。如燃灯佛及未来成佛的弥勒如来佛,等。

禅是不立文字,言语道断,心行處灭,六组壇经云;【不生不灭,是如来清凈,禅】,【外离于相,名为禅】。禅亦是强名,不说不言,人们无法理解,禅是不二之法,是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体,相,用,一体的显现与流露。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來去自由,心体无滞,是实相无相,涅盘妙心。禅亦是道。他永远在我们生活的奌奌滴滴,方方面面中。

禅是佛的另一种表達方式,是真如显现与流露的过程,,为了避免众生把佛的认知限制在化身佛的名称上面。故方便的把它区分开来,以便认知,了解,明白。实乃佛即是禅,祥即是佛,即是道。佛有多重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