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病症夜啼怎样治疗?

139健康网 2022-06-04 09:04 编辑:詹友 112阅读

【概述】婴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者称为夜啼。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新生儿乃至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同时也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极好的呼吸运动,适量的啼哭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只有长时间反复啼哭不止方属病态。
初生小儿初离母体,由胎内环境转变为胎外自然环境,又因其脏腑娇嫩,环境适应能力低下,不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乳食,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只能用啼哭来表达痛苦。本病多因脾寒、心热、惊骇、脾虚肝旺所引起。此外,不良习惯也可导致夜啼。
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若哭声无力,时作惊叫尖锐之声,哭声持久而嘶哑,分娩时有损伤者,多属严重病变的早期反应。虚实寒热的鉴别可从哭声强弱、持续时间、兼症辨别。调节脏腑的虚实寒热,使腋脏安和,血脉调和是治疗夜啼的要点。五脏元真通畅,气血循环有度,就会安然入睡。
【治疗】1.脾虚中寒证【症状】入夜啼哭,时哭时止,哭声低弱,兼面色苍白,恶寒蜷卧,四肢不温,纳少便溏,肠鸣,腹部胀气,喜温熨抚摩,口唇淡白,舌淡红,苔薄白,肢端不温,指纹沉。【方一】匀气散加减【来源】《丹溪心法》【组成】干姜30克,沉香30克,丁香30克,檀香30克,木香30克,藿香120克,炙甘草120克,砂仁60克。
【功效】温脾散寒,理气止痛。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6克,沸汤调下,或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干姜温中祛寒;丁香、木香、沉香、檀香散寒行气,温中止痛;砂仁、藿香温中止呕;炙甘草温中补虚,调和诸药。
【按语】寒甚者,加艾叶、当归;虚甚者,加太子参;时有惊惕者,加蝉蜕、钩藤;蜷卧,面色苍白,大便溏者,用小建中汤加减。
2.心热内扰证【症状】入夜而啼,哭声洪亮,见灯尤甚,面躁不宁,面红唇赤,大便干结,小便混浊,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滞。【方剂】导赤散加减。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生地黄10克,竹叶10克,木通10克,生甘草梢10克。
【功效】清心泄热,导赤除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木通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地清心养阴;竹叶甘淡,清心除烦,引热下行;甘草梢止淋痛并调和诸药。
【按语】热盛者,加黄连;湿胜者,加茯苓、滑石;烦躁者,加栀子仁;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乳食不化者,加麦芽、生山楂。
3.暴受惊恐证【症状】入夜而啼,啼声较尖,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质正常,指纹青。【方一】人参远志丸【组成】人参3克,远志12克,白茯苓12克,黄芪15克,枣仁12克,桔梗12克,天门冬15克,石菖蒲12克,朱砂15克,官桂10克。
【功效】补气养心,定惊安神。
【用法】上10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20~30丸,日2次,米汤服下。亦可煎成汤剂饮服。取饮片,以清水400毫升,煎取150毫升,过滤,药渣再用清水300毫升,煎得约100毫升,将两次煎液混合,匀分两次温服。
【方解】方中首用人参、黄芪补养心气,官桂鼓舞心阳,天门冬养阴生津,协调心之阴阳气血。另用远志、茯苓、枣仁、朱砂养心镇静安神,使本方具较强的安神定志作用。更以菖蒲开窍益智,桔梗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宁心安神之效。
【按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菊花。也可用琥珀抱龙丸安神化痰。
4.脾虚肝旺证【症状】入夜而啼,哭声无力。烦躁叫扰,辗转不安,纳少,肚腹膨大,面黄发稀,寐中盗汗,大便色青,舌淡红,苔薄白,指纹紫滞或淡。【方一】逍遥散【来源】《内科摘要》【组成】甘草4.5克,当归9克,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9克,柴胡9克。
【功效】健脾柔肝,消积安神。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清热疏肝解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按语】积著者,去太子参,加谷芽、麦芽、生山植;惊惕不安者,加钩藤、蝉蜕、浮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