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老年人反复中风,西医治还是中医治疗

139健康网 2022-07-06 14:13 编辑:尚承 276阅读

反复脑梗死的话一定要先找原因,一般要查脑血管,可以查脑血管造影来排除脑血管的病因比如动脉硬化、畸形等;如果脑血管没事进一步要检查心脏,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排查房颤和阵发性房颤;一个是排查卵圆孔未闭导致的逆向栓塞。最后还要考虑高凝导致的,包括易栓症、潜在的恶性肿瘤导致的高凝、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

因为中老年人他得一次中风,把人救过来后,他们认为就没事了,吃东西也不控制,活动量也小,往往病又重新找回你,西医治是暂时快,中医治是慢长,有人感觉一长又不要治了,所以长也要治疗下去

老年人如何才能合理利用中药治病?

老年人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三点:

1、不宜过度温热

温热药用来治疗寒症,高温下大量使用常会出现发热、出血、疮疡等病变。即使必须使用,也只能减少剂量,缩短疗程。

2、不宜过度发汗

天热人体易出汗,此时再服大量发汗药,势必大汗淋漓,导致体内水分失衡,甚至出现休克等危重症状,因此注意不能出汗过度。

3、不宜过度滋补

滋补药不易吸收,只有消化功能完善的人才能放心使用,否则会出现腹胀、不思饮食等现象。大部分人在高温下胃肠功能低,故不宜使用滋补药和过度滋补。

老年人随着年龄大了身体器官功能衰退身体欠佳也是正常现象。老年人主要以养生为主,以食相补,以温饱相辅呵护健康为准则。也就是说平时要适当休息锻炼,不要有太激烈的运动,要适当运动心情放松,要以少食多餐营养的进行食物补养,不好消化的不要用,对吃水果多喝热水,少吃零食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因为年龄大了对天气冷热比较敏感,所以要根据天气适当增减衣服,这个也是主要问题。中午要根据情况适当休息不要时间太长,因为老年人本身就有失眠事情,晚上要按时休息睡前用温水泡脚,喝250ml纯牛奶以助睡眠。对于中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进行适当调理,要有病早治无病预防,适当运用中药调理。

特发性震颤的中医病因是什么?

中医认为,震颤是由于肝肾亏损,邪风入侵,体内正常抗风能力下降,故邪风入侵,自身机能无法与之相抗,进而导致出现震颤的表现!

特发性震颤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情轻的主要有头摇,或者仅仅是手足肢体的轻微颤动,可以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自理。但是比较严重者的就表现为头部震摇大动,甚至全身颤动不已,肌肉僵硬,颈项强直,卧床不起。震颤的病因在《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很明确的指出震颤属于内分泌的肝、肾。后世很多中医都以此为宗旨而进行深度的阐述。

在明代王肯堂分析指出:“震颤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人居多。”为什么王肯堂前辈他这样说呢?接着他又指出:“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治壮火极为难治”,意思是说老年人气血阴津亏虚,虚风内动,导致肢体颤动震摇。这是很多老年人常见的病症,而年轻人却很少有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后世的医家也进一步指出:颤证是肝火上盛,肾阴不足,下虚上实,虚为肾亏,实为痰火,是本虚标实之证。其他还有很多医生也对此进行了更深刻的阐释,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根本的还是从肝肾亏虚入手。

现代中医是怎么认识特发性颤症的病因病情的呢?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肝肾阴虚。这种多见于年迈体弱及久病之人。

2.气血虚少。气血为百骸之母。如果劳倦过度,则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以致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肌肉筋脉,所以导致震颤.

3.肝阳化风。肝阳化风或五志过急,肝火太盛,或肝气郁结,气逆于上,导致经脉不利,所以就会发生肢体震颤疾病。这种类型常常见于脾气火爆,性格泼辣,肝气郁结的患者。

4.痰瘀互阻。体重过于肥胖或喜欢肥甘油腻,辛辣,喝酒熬夜等,导致痰瘀互阻,生痰阻络,痰火扰神,阻遏气血通达,则可见头摇、身动、颤抖等疾病。

总之特发性颤抖是比较难治的一种疾病,多为中老年原发疾病,且多见于老年男性。这种疾病应该早期预防,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干预危险因素,平时清淡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要有规律,环境,尤其是生活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

以上就是我的建议,谢谢采纳。@头条健康情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