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现代瘟疫,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洪水猛兽。癌症已经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引起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很很多癌症,一旦确诊就已经是晚期。也就是说,癌症在确诊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远处的扩散。
癌症扩散有它好发部位,比如说骨骼,肝,脑,肺,都是肿瘤转移好发的部位。若肿瘤已经转移,都要进行全身药物治疗,以杀灭和控制肿瘤的生长。对于某些部位的转移病灶,由于肿瘤的侵犯作用,会对正常的组织器官形成破坏,引起严重的疼痛和器官功能损失。因此,在全身系统药物治疗的同时,对于造成严重疼痛和功能损失的转移部位需要经过放射治疗。有一些癌症经过手术切除后,如果出现了肿瘤的复发,也需要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某些特别容易发生转移和复发的肿瘤,在没有发生转移复发之前,也可以进行预防性的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局部的控制,因此当肿瘤局部症状明显或者有导致功能缺失的危险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放射治疗。
现在的放疗计划系统在做自动化计划时用的是神经网络吗?
您说的这个神经网络情况还真不了解,可能有些医院有类似的试验性项目。毕竟事关重大,日常医院中放疗计划仍然是医生、物理师和计量师在控制,计算机起到的作用是对辐射靶区剂量分布的估算。
估计写这个问题还是搞科研开发的。这里只能介绍现有的。
现在各医院癌症患者放疗前放射治疗计划是如何制定的呢?
上面提到肿瘤放疗团队在制定治疗计划时需要非常配合,小心谨慎,目的就是保证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最小。如果不能将计划的全部照射剂量递送至肿瘤靶区会导致治疗不足,进而不能控制肿瘤;或者对正常组织给予过量照射(过度治疗)会导致严重放疗的毒性(副作用)。
治疗计划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确定肿瘤靶区:在治疗前,必须确定肿瘤的精确解剖位置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2)固定患者:在计划过程中和随后治疗期间以可重现的体位固定患者,才能精确地给予同一区域多次照射剂量。固定患者时需要使用特殊装置和身体模具,使得能满足最佳的治疗几何学,同时尽量保证患者舒适度和体位可重现性。
(3)影像学确定肿瘤位置:固定后,让患者保持治疗体位,对治疗区域进行CT或MRI扫描,从而精确勾勒靶区轮廓。可使用特殊标记(基准点)方便每日定位。这些标记可放置在体内或体表,常常在皮肤上进行标记。患者必须保持这些标记清晰,如果长期治疗有所模糊,请和医生联系,重新勾画标记。
大家都可以明白呼吸会影响肿瘤定位,则进行四维影像学检查,从而临床医生可在呼吸周期的各个阶段靶向定位肿瘤,或者应用门控技术仅在呼吸周期的某些阶段进行治疗。
(4)勾勒靶区轮廓:医生结合先前检查得到的宏观病变和微观病变区域的信息,通过影像学检查勾勒靶区和正常结构轮廓。靶区边缘要包括一定看似正常的组织,以确保不会遗漏肿瘤。
(5)剂量和方案:制定治疗计划时需要考虑治疗具体部位特定肿瘤所需要的总照射剂量,并权衡该剂量对可受到照射的正常组织的潜在损害。
不同肿瘤对照射的敏感性不同,在放疗中敏感性与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越敏感效果越好。例如,恶性淋巴瘤、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鼻咽癌、视网膜细胞瘤等属于对放疗敏感的肿瘤(放射治疗效果很好);皮肤癌、宫颈癌、食管癌、唇癌、舌癌、喉癌、肺癌、乳腺癌、脑肿瘤等属于对放疗中等敏感的肿瘤;而其他类型的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黑色素瘤等,属于对放射治疗不敏感,不易达到治疗效果的肿瘤。
癌症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医生和物理师会仔细评估需要治疗的位置、肿瘤的性质、需要照射的剂量,还有不同放疗设备产生射线的特征,哪种照射角度更好,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等因素,评估出最为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