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积食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139健康网 2021-12-01 11:45 编辑:严钧 260阅读

儿童积食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儿童积食的症状主要为口臭、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反酸、胃灼热和厌食,餐后加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整饮食习惯及药物治疗,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推拿、捏脊等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儿童积食是由于喂养不当,暴饮暴食,过多地喂给生冷油腻之食物,过食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不能正常地腐熟水谷,停滞不化,胃气不降,反而上逆而引起食物积滞、出现呕吐或泄泻的一种病症。

针对儿童积食,建议首先纠正饮食习惯,监督儿童不要暴饮暴食,尽量规律进食,改变边吃边玩等坏习惯。同时应注意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肥腻、难消化的东西。平常给儿童补充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栗子、小米、薏米等等。

当儿童积食严重的时候,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选择健胃消食药物、益生菌、消化酶等药物促进消化。此外穴位按摩、推拿、捏脊等疗法可起到一定的促进消化作用。

本内容由中日友好医院 儿科 主任医师 王志新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我儿子9岁了,会尿血,这个问题严重吗?

血尿是儿科常见病症之一,98%的血尿是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2%的血尿是由全身性疾病或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病变所致。

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数超过正常含量。新鲜清洁中段尿10m1,离心沉淀(1500r/min,5min),取沉渣一滴置于载玻片上于高倍镜下观察,红细胞>3/HP;尿沉渣红细胞计数

>8×106/L(8000/m1);尿 Addis计数红细胞>5×106/12h,须连续3次以上才可诊断为病理性血尿。

发生机制

1.免疫机制介导的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免疫复合物或原位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引起免疫炎症损伤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断裂,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出现血尿。

2.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异常

如薄基底膜肾病、 Alport综合征

3.肾血管损伤

如高尿钙症的钙微结晶、结石、肿瘤、感染、药物、创伤等对肾小管、肾间质、尿路等组织血管的直接破坏引起血尿。

4.肾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因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力增高,肾脏瘀血、缺氧,在肾盏与周围的静脉丛之间形成异常交通而发生血尿。

5.其他出血性疾病

因出血机制障碍引起全身性出血,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等。

病因

(一)肾脏疾病

1.肾小球性血尿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如链球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Alport综合征(遗传性肾炎)、膜性肾病、抗肾小球基底膜病、IgA肾病( Berger病)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肾炎、 Wegener肉芽肿、结节性多动脉炎、肺岀血一肾炎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镰状细胞肾病、HIV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风湿性肾炎等。

2.非肾小球性血尿

(1)小管间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乳头坏死、肾钙化。

(2)血管性: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胡桃夹现象)、血管瘤、动静脉栓塞

(3)结晶尿:钙盐、草酸盐、尿酸结晶、结石损伤尿道引起的

(4)血红蛋白尿:镰状细胞肾病或镰状细胞体质、镰状细胞血红蛋白C病

(5)解剖学异常:先天性多囊肾、游走肾、肾下垂、肾旋转不良、输尿管扭曲、肾盂积水、ⅥATER综合征、vonHippel- Lindau综合征、 Zellweger综合征、肿瘤(肾胚胎瘤、肾盏血管肿瘤、横纹肌肉瘤、血管肌脂瘤)、肾创伤、息肉、憩室。

(6)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结核

(7)其他:特发性高钙尿症。

(二)全身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等。

2.感染性疾病

败血症、流行性岀血、流脑、肺炎支原体、结核分枝杆菌、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肾炎。

3.心血管疾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丝虫病等、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暴发性心内膜炎、急进性髙血压、肾动脉栓塞和肾静脉血栓形成。

4.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

5.免疫性疾病

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肾炎、过敏性紫

6.过敏性疾病

饮食过敏,如牛奶或菠萝过敏等。

(三)其他

1.肾毒性药物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杆菌肽、水杨酸制剂、磺胺类、吲哚美辛、甘露醇、苯妥英钠、乌洛托品、松节油、汞剂、砷剂、盐酸氯胍等均可引起肾损害产生血尿。汞、铅、镉等重金属对肾小管的损害。环磷酰胺引起的岀血性膀胱炎。抗凝剂如肝素过量也可出现血尿。

2.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特发性高钙尿症、剧烈运动引起的一过性血尿。

三、诊断思路

(一)明确是否为真性血尿

1.排除引起隐血试验阳性的疾病或因素

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尿液外观呈葡萄酒样均匀透明,离心后颜色不变,潜血检测呈阳性反应,但镜下不见红细胞)、血便、月经血污染、外阴道炎、损伤、肛裂出血等。

2.排除引起隐血试验阴性的疾病或因素

①药物:如氯喹、去铁胺、布洛芬、山梨醇、甲硝唑、呋喃妥因、非那吡啶、酚酞、吩噻嗪、利福平、大黄、苯妥英钠、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盐等

②染料:甜菜、黑莓、食物色素(如苯胺)、蜂蜜

③代谢物:如尿黑酸、黑色素、高铁血红蛋白、尿酸盐、卟啉、酪氨酸代谢紊乱症等。

(二)注意血尿的特点

按含血量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一般当尿红细胞>2.5×109/L(1000m1尿中含0.5m1血液)即可出现肉眼血尿,颜色与尿液的酸碱度有关,中性或弱碱性尿液颜色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酸性尿呈浓茶样或烟灰水样。按排尿过程分为初始血尿、终末血尿、全程血尿;按持续时间分为暂时性血尿、反复发作性血尿、持续性血尿;按临床意义分为生理性血尿、病理性血尿。

(三)分析有关临床特点

排除假性血尿后,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査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是否为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血尿,进一步明确为何种疾病;对已经排除全身性疾病者则进一步判断泌尿系统出血部位,区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1.年龄和性别

婴儿期以先天畸形、肾肿瘤、溶血尿毒综合征多见。儿童期以急性肾衰竭、先天畸形、高钙尿症多见。青壮年期以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下垂多见。男性以结石、结核、肿瘤、前列腺疾病多见。女性以结核、肾下垂、肿瘤、感染多见。既往病史有无过敏性紫癜、乙型肝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肾炎等。注意前驱感染与血尿发作间的时间关系,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常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且血尿发生于感染后7~14天,IgA肾病多在呼吸道感染同时或1~2天内出现血尿。

3.接触及近期用药史

居住地及周围有无重金属污染、化工厂,家中有无重金属、毒性化学物质丢失,如水银体温计、杀虫剂、消毒剂;有无应用肾毒性药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杄菌肽、水杨酸制剂、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4.家族史

婴幼儿和儿童患者有血尿时,要详细询问家族史,包括薄基底膜肾病、 Alport综合征、肾脏肿瘤溶血尿毒综合征、狼疮性肾炎、多囊肾、泌尿系统结石等。有血尿家族史应考虑薄基底膜肾病、髙钙血症、高尿酸血症。

5.注意伴随症状

(1)血尿为茶色或可乐色,伴有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提示急性肾炎综合征。伴有夜尿增多贫血显著时,应考虑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乳糜尿见于丝虫病、慢性肾盂肾炎

(2)新近有上呼吸道、皮肤或胃肠道感染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特别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其次要考虑IgA肾病。伴尿路刺激征,无明显原因的发热、排尿困难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有皮疹或关节症状者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时要考虑肾结核。

(3)肾区绞痛、叩痛提示肾结石。血尿伴尿流中断见于膀胱和尿道结石。腹部肿块提示肾积水、多囊肾、肾肿瘤、静脉血栓

(4)有头痛、视力改变、咳泡沫样血痰等提示髙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听力异常应考虑 Alport综合征,伴感觉异常应考虑 Fabry病。伴肺出血考虑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伴有出血、溶血、循环障碍及血栓症状应考虑DIC或溶血尿毒综合征。岀现无法解释的瘀斑、血尿时要考虑到虐待儿童的可能

(5)无明显伴随症状时,应考虑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胡桃夹现象)、特发性髙钙尿症、尿路息肉憩室、肾结核、肾癌或膀胱癌早期。

(四)判断出血部位

1.尿三杯试验

在患儿一次持续排尿过程中分别收集初、中、终段的尿液于三杯中送检。第一杯红细胞增多为前尿道出血;第三杯红细胞增多为膀胱基底部、前列腺后尿道或精囊出血;三杯均有出血,即全程血尿,为膀胱颈以上部位岀血,即来自肾脏或输尿管。

2.鉴别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

(1)肉眼观察

尿中发现血凝块、血丝支持非肾小球性血尿,咖啡色或浓茶色尿支持肾小球性血尿。

(2)尿沉渣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若以异形红细胞为主提示肾小球性血尿(相差显微镜下>30%);以均一性为主者则提示非肾小球性血尿

(3)尿蛋白:

如离心尿上清中尿蛋白定量>1g/24h,提示病变在肾小球。

(4)尿红细胞指标

尿中红细胞平均体积(MCv<72f1)且呈小细胞分布,说明血尿来源于肾小球,此法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且可克服检测者的主观误差;尿中红细胞容积分布曲线(肾小球性者高峰在低容积区且呈偏态分布);尿中红细胞电泳:肾小球性者为(20.64士1.72)秒,非肾小球性者为(27.27±1.66)秒。

(五)结合辅助检查明确

辅助检查有助于血尿病因的寻找。一次性出现的孤立性镜下血尿而无任何临床表现者可不诊断,要求该患儿在1~2周内复查2~3次尿常规,若无血尿可不予处理。

1.肾小球性血尿病因检查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定性分析:

尿蛋白成分分析中以高分子蛋白尿为主,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以小分子蛋白尿为主,提示间质性肾炎。

(2)血生化

如血沉快、As0增高、血清补体C3下降考虑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血清补体C3持续下降考虑为膜性增生性肾炎;血沉、AS0、血清补体C3均正常,考虑为家族性血尿。

(3)免疫性检查

单独血清IgA增高考虑IgA肾病,若IgA、IgG、IgM均增高可见于狼疮性肾炎、慢性肾炎。伴血 HBsAg(+)和(或) HBeAg(+),肾组织中有乙肝病毒抗原沉积,可为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血ANAAnti- dsDNA、ANCA皆为阳性应考虑狼疮性肾炎。

(4)肾活检分析

对于持续镜下血尿超过半年,持续肉眼血尿超过1个月,有家族史、腰痛伴随症状等,虽经各项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可考虑肾活检。活检标本除光镜检査外,应行免疫病理及电镜检查。

2.非肾小球性血尿病因检查

(1)尿培养

检测有无泌尿系统感染,两次尿培养阳性,尿菌落数>105/m1,考虑有泌尿系统感染。尿培养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对诊断肾结核有重要价值,并可通过3次以上晨尿沉渣找抗酸杆菌,其阳性率为80%~90%,24小时尿沉渣找抗酸杆菌,阳性率为70%,进一步结合PPD、胸片、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检査可明确。

(2)尿钙/尿肌酐比值测定

筛查出高尿钙血症,24小时尿钙测定>4ng/kg或尿钙/尿肌酐>0.2即可诊断;B超可检查肾、膀胱形态,有无泌尿系统结石、积液、肿物、畸形、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

(3)尿液分析

包括患儿的同胞、父母;检査血清电解质、CrCa;如果有结晶尿,尿石症或肾钙化症可检査24小时尿钙、尿肌酐、尿酸、草酸盐。

(4)全尿路影像学检查

可及时发现泌尿系统结石,对于尿酸结石,X线检査阴性者可釆用B超检査;对怀疑上尿路病变者,可行静脉肾盂造影;静脉肾盂造影阴性而持续血尿者应行B超或CT检查以排除小的肿瘤、小结石、肾囊肿以及肾静脉血栓形成。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可行彩色多普勒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