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种草药求名字,据说治疗发烧感冒有奇效

139健康网 2022-11-29 00:20 编辑:admin 237阅读

球兰,*


别名铁加杯、金雪球、牛舌黄、石壁梅等。


多年生蔓性草本,茎呈蔓性,节间有气根,能附着他物生长;叶对生,厚肉质,叶色全绿。花腋生或顶生,球形伞形花序,小花呈星形簇生,清雅芳香。
全株有乳汁;附生于树上或石上,茎节上生气根。叶对生,厚肉质;叶柄长3-4.5cm,宽1-1.5cm,先端钝,基部圆形;侧脉约4对,不明显。聚伞花序形状,腋生,有花约30朵,总花序梗和花梗被柔毛,花白色,直径2cm;花萼5深裂;花冠辐状,花冠简短,裂征外面无毛,内面具有乳头状突起;副花冠星状,直立;花粉块每室1个,伸长,侧边透明。蓇葖果线形,长7.5-10cm,光滑。种子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花期4-6月果期7-8月。茎、叶入药,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血蒿的拉丁学名是什么?

药材名:结血蒿
拼音名:Jiexuehao
拉丁名:Artemisia vestita Wall

求一种草药名称

病情分析: 你好,你说的应该是石韦吧,石韦具有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淋症,肺热咳嗽,血热出血等疾病,意见建议:,建议对症用药

这些草药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有川芎、党参、女贞子、黄芪,有一些看不清楚。

利胆退黄夸茵陈,用作食疗方法多

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

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金钱草)用于经麻醉的实验犬,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不仅使胆汁流量增加,还使胆汁内固形物含量明显降低。 可见,茵陈确实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利胆药,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或尿少色黄等证。


滨蒿、茵陈蒿

陶弘景谓:“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古人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严冬来临时,茵陈的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的根依然存活。翌年开春,前一年枯萎了的地上部分会重新萌发新芽。陈藏器《本草拾遗》因此释名道:“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

综合“似蓬蒿而叶紧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等特征,结合吴其F《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茵陈图,可以确证,古代本草中的茵陈就是今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近世,本草学家经考证,认为《名医别录》所称“生太山及丘陵坂(坡)岸上”、韩保升所称“叶似青蒿而背白”(指幼苗)的茵陈,即今之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而陶弘景所称“经冬不死,至春又生”者,虽未指明出产地区,但显然为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所以,现时全国各地通作药用的滨蒿和茵陈蒿都属于传统药用茵陈的正品。据此可谓,茵陈自古至今的药用品种是一致的。


滨蒿又称猪毛蒿,为一二年生至多年生草本;茵陈蒿又称猴子毛、羊毛茵陈、牛尾茵陈,为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

它们的植物性状稍有不同。滨蒿的根纺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茵陈蒿根分枝,常斜生。滨蒿的茎常单一;茵陈蒿茎常数个丛生。滨蒿瘦果小;茵陈蒿瘦果较滨蒿的稍大。滨蒿花期8~9月,果期9~10月;茵陈蒿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滨蒿生于沟边、山坡、砂砾地或盐碱地,广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茵陈蒿生于海滩和沿海河边沙土或壤土上,少数出现于近海地区的山坡上,分布于我国东部与南部沿海省区,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

滨蒿和茵陈蒿经加工整理后的药材,商品统称绵茵陈。 它们的生药性状极为相似,肉眼难以区分。利用显微鉴别能将两者分别。

滨蒿和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如把它们统统列出来,篇幅一定很大,成分的名称很专业,读者也很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那就简单一点说吧。在滨蒿和茵陈蒿的化学成分中,具有利胆作用的成分竟不下七八种。它们中有的存在于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有的存在于植物生长的幼苗阶段,有的存在于植物的花果期,有的开始时含量较低,随着植物的生长,其含量越来越高,有的则方向相反,所有的这些有效成分都是茵陈利胆作用重要的物质基础。

现代药理实验的结果表明,茵陈除了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和退黄外,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皮肤病原性真菌的生长,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茵陈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及利尿的功能。


怎样采收茵陈才最好

茵陈的采收季节直接影响到药用茵陈的质量。据我国古代早期本草记载,茵陈的采收季节为农历五月之后的夏季。如《名医别录》曰:五月及立秋采阴干。宋《本草图经》云:“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至明代,逐渐有所变化。从李中立的《本草原始》开始,已经有“三月采收于日中暴干”的记载,并说“亦有用花实者”。花实须在秋季采收。这就是说,在春季采收的幼苗或秋季采收的花果也都可作茵陈入药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跨度大,故在茵陈的采收问题上各地说法不一。 有谓“正月茵陈二月蒿,过罢二月当柴烧”者,亦有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者,而《植物名实图考》则谓,“四月茵陈五月蒿”。

综合以上文献及农谚所述,古今采收茵陈,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就茵陈的药用部分而言,则幼苗、茎叶、花实均有之。

那么,究竟何时采收为好?茵陈的药用部分,是幼苗好,还是带花实的茎叶好?它们都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曾对不同采收季节茵陈的利胆作用进行过实验比较。结果认为,有明显利胆作用的是茵陈蒿的花穗,而不是幼苗。但我国学者以茵陈的幼苗作动物实验,确证其有利胆作用;自古以来医家大量的临床病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两家的结论看似矛盾,其实也很好解释。茵陈无论药用幼苗还是花穗,都具有利胆作用,这一点无须置疑。实验的结果之所以不同,可能各自的利胆成分不尽相同,实验时所用的剂量也可能有差异。

重要的利胆成分茵陈色原酮在头状花序中的含量以9月份时为最高,在叶中的含量以8月份时最高,4~5月的叶中含量极少,1~3月的叶中则不含。另一个利胆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素则仅存在于头状花序中,且也是以9月份时含量最高。这就是日本学者认为唯茵陈的花穗和果穗具有利胆作用的依据。

我国学者从滨蒿幼苗中分得利胆作用的重要成分对羟基苯乙酮,而对羟基苯乙酮在茵陈幼苗抽茎期至花前期含量较高。茵陈幼苗中已知的利胆成分,除了对羟基苯乙酮外,还有绿原酸,而绿原酸的含量以幼苗中最高。因此,完全用蒿属香豆素和茵陈色原酮的含量多少来评价茵陈的质量并以此作为确定其采收期的依据,这是不全面,也是不恰当的。《中国药典》现在规定,茵陈可以在春季幼苗高 6~10厘米时采收或在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春季采收者称“绵茵陈”,秋季采割者称“茵陈蒿”。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茵陈的幼苗或花穗、果穗都有利胆作用,但究竟哪个药用部分更好,今后应继续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多指标的对照比较和长期的临床观察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考虑到茵陈的花穗或果穗在我国古代早有应用的记载,如果二者临床效果一致的话,那么采用花穗、果穗入药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一株花果期茵陈的总重量相当于一二十株幼苗的重量。从保护药源、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这一点是应该也是值得考虑的。


用作食疗方法多

茵陈除了药用外,自古就有食用的习惯。李时珍曰:“茵陈昔人多莳为蔬。”又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说明茵陈确实可以作菜蔬食用或用于食疗。杜甫有诗云:“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洪舜俞《老圃赋》则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酒糟紫姜,醋拌茵陈青苗……怎么样,勾起您食欲了吧?由此想见,古人春采茵陈幼苗入药也许就同茵陈食蔬的习俗有关。


茵陈食用的方法很多。从实用、简便两者求之,今采撷两则,以飨读者。

新鲜茵陈蒿嫩茎叶250克,白糖、麻油各适量。将茵陈去杂后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此菜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两目昏花、夜盲等病证。

鲜茵陈蒿10克(如无鲜品,可用干茵陈蒿5克代之),蜂蜜适量。将茵陈去杂洗净后,用冷开水适量浸泡片刻,而后去掉冷开水,再加入蜂蜜及开水,浸泡饮服。此法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的作用。


程超寰 1944 年5 月生。1966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复旦大学药学院)。1981 年调入上海市中药研究所药材研究室,从事药材研究和本草文献研究。2004 年退休后致力于本草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 《苦杏仁的炮制研究》(国家“七五” 科技 重点攻关项目科研论文,内部存档)、《本草药名集成》《本草释名考订》。2005―2011 年,应邀加盟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编写组,合作编撰出版了《中国常用药品集》《国家基本药物用药手册》《社区用药手册》《上海市增补基本药物用药手册》等,在编撰的全程中,均任常务编委,是中药章节的主要撰稿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 养生 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 程超寰

投稿邮箱: jt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