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子有神么好处?

139健康网 2022-06-03 10:13 编辑:苗姣 260阅读

俗语说:“扎针拔罐子,病好一半子”,这话有一定道理。



拔罐疗法又称“吸筒疗法”、“火罐气”,古称“角法”。它是以杯罐为工具,借燃烧等方法排去罐内的空气以形成负压,并将之吸附于皮肤的一定部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紊乱所致。同时疾病的发生还与人体的正气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素问·遗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不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经络传导障碍等各种病理表现。

拔罐正是在中医气血、经络原理的指导下,通过对人体体表穴位的局部刺激,利用经络的传导功能和双向调节作用,来扶助正气,祛除体内的风、寒、湿、热、毒等病邪,以通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致病健身之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的良性刺激调节了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痛阈,同时直接改善局部的内环境,加速全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了体内酸性物质与致痛物质的排除,缓解局部血管与平滑肌的痉挛,则疼痛解除。

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几种:

■留罐法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吸拔并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走罐法 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在所要拔的部位。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闪罐法 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尤其适用于不宜留罐的患者,如小儿及年轻女性的面部。

■刺血拔罐法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出血,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留针拔罐法 简称针罐。即在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10~15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的双重作用。

拔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拔罐治疗房间应宽敞明亮,空气流通、室温适宜,要注意患者保暖,并防止晕罐。

2. 根据病情与施术要求,选择适当体位与罐的规格,充分暴露应拔部位,有毛发者应剃去,拔针罐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 选好体位,嘱患者体位应舒适,勿移动体位,以防罐具脱落。

4. 老年、儿童与体质虚弱的患者施罐数量宜少,留罐时间宜短,否则难以承受。初次接受拔罐者,除应消除其畏惧心理外,拔罐数量与时间也宜少宜短,待适应后复诊时再酌增。

5.施罐手法要纯熟,动作要轻、快、稳、准。拔多罐数量宜少,罐间距离应适中,过远影响疗效,过近易痛易落。

6.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皮肤平滑、没有毛发的部位,根据所需拔罐部位,选取不同规格的罐具,如确实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发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垫在罐口下面,以防漏气或选取异形罐。皮肤干燥,可先将皮肤湿润后再拔罐。

下列情况不宜拔罐:

血友病、白血病、恶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血液性疾病,绝对禁止拔罐。

皮肤有过敏、溃疡部位、水肿部位不宜拔罐。大血管、心搏动处、淋巴结聚集区(颌下、颈侧、锁骨上窝、腋下、腹股沟等)不宜拔罐。局部皮肤肿瘤、外伤骨折部位、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瘰疠处(淋巴结核)、血管浅显处不宜拔罐。

五官、前后二阴部位不宜拔罐。

孕妇、妇女月经期、活动性肺结核、神经错乱、精神失常者、躁动不安者、肌肉痉挛抽搐者不宜拔罐。

血压过高者、中、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者不宜拔罐。

醉酒、过饥、过饱、过劳、过渴、剧烈运动后、身体极度消耗、恶病质患者、皮肤无弹力者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