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要注意什么啊?

139健康网 2022-04-03 01:34 编辑:向琬 280阅读

治疗疾病时,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中成药的非处方药因不同的作用制成不同的剂型,通常分为内服、外用二大类。中成药的药品说明书上常有“送服”、“冲服”、“调服”、“涂抹患处”、“撒布患处”等使用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彼此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 内服中成药 送服:大部分内服中成药用温开水送服,俗称吞服,为最常用的内服方法。大部分内服中成药如片剂、丸剂、胶囊等均采用此法服用。其中,丸剂又分为蜜丸(大、小蜜丸,水蜜丸)、水丸、浓缩丸、滴丸等。小颗粒的丸剂服用时,只需温开水送服,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应嚼碎后或用洗净的手掰小后再用温开水送服。此外,部分中成药为增强疗效,可采用药饮送服,如在服用藿香正气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疗胃痛、呕吐等症时,可采用生姜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的作用;痛经患者在服用艾附暖宫丸时,可用温热的红糖水送服,以增强药物散寒活血的作用;在服用补中益气丸治疗慢性肠炎时,可用大枣煎汤送服以增强药物补脾益气的作用;在服用大活络丸治疗中风偏瘫、口眼歪斜时,为了增加药物活血通络的功效,可用黄酒送服。 冲服:人们在服用冲剂、糖浆剂、膏剂时,常需冲服,冲服就是将药物用热开水融化或呈混悬状后服用。此外,人们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贵重中药,如牛黄、麝香时也常需冲服。 调服:指将药物用温开水调成糊状后服用,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儿在服用散剂、丸剂、片剂时常采用此种方法。 含化: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等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的中成药常需含化,即将药物含于口中,缓缓溶解,再慢慢咽下。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在服用时常需要烊化,即将药物用开水或黄酒加温溶化后服用。 汤剂 除了上述中成药的这些内服方法外,人们看中医时,常常看到中药处方上写着“先煎”、“后下”、“包煎”、“另炖”或“另煎”等字眼,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煎:是对介壳类、矿石类药物而言,因质坚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来,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2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这类药物常见的有龟板、鳖甲、石决明、生牡蛎、生龙骨等。 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砂仁、豆蔻等,借其挥发油取效,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此类药,煎4~5分钟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挥发。 包煎:为了防止煎后药液浑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在煎服赤石脂、滑石、旋覆花时,要用纱布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可另炖或另煎,如人参,应切成小片,加入加盖盅内,隔水炖2~3小时。 外用药 一般的外用中成药未经药理、临床实验许可,一律不能口服。外用中成药大多含有一定的毒性、刺激性药物,仅限于局部使用,通过保护作用或透皮吸收,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常用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涂抹患处:适用于油膏剂、水剂、酊剂的外用,使用时将患处洗净,然后均匀地在患处涂一薄层药物。如治疗跌打损伤的红花油、治疗癣症的土槿皮酊等宜用此法。 撒布患处:适用于散剂的外用,使用时将药粉均匀地撒布在患处,用敷料纱布固定,如应用祛腐生肌散、珍珠散等宜用此法。 调敷患处:外用散剂和其他外用剂型,用适当的液体(如茶水、白酒、食醋、食用植物油等)调制成糊状,敷布于患处,用敷料纱布包扎。其中,白酒常用于调敷活血化瘀止痛的中成药,如用七厘散治疗跌打损伤时,可用白酒调敷,以增强药物散瘀消肿的效果;茶水常用于调敷消肿解毒的中成药,在用如意金黄散治疗疮疡初起时,宜用茶水调敷;食醋常用于调敷具有消肿、解热止痛的中成药,有增强收敛、燥湿的作用,如用紫金钉治疗痈疽疔疮时宜用食醋调敷;食用植物油或花椒油常用于调敷燥湿止痒的中成药,如急性湿疹可用植物油或花椒油调敷九胜散于患处。食用植物油亦可调敷治疗水火烫伤的中成药。 吹布患处:在用冰硼散治疗牙龈肿痛时,常需吹布患处,即用纸卷成或塑料制成直径约2~3毫米的洁净、干燥的小管,一端剪成斜口,挑少许药粉,把药粉吹入耳内、咽喉或牙龈。 贴患处:在应用膏药时常需贴患处。橡皮膏如伤势止痛膏可直接贴于患处,若黑膏药,则需先将黑膏药烘软后,待其稍冷,再贴于患处,防止烫伤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