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也是化学成分”说法欠妥,应是中药里含有种种化学成分,无机的如石膏(硫酸钙),有机的更复杂。
“大米馒头糖和酒都是化学”的说法更是外行话,模糊了“化学”概念。所说的米面糖酒都是有机物质。米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化学上属于糖类而酒(乙醇)属于醇类。
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是维持生命的三大重要物质。淀粉是多糖,人食用后最终水解转化为葡萄糖(单糖)作为能量可被身体吸收。所以糖尿病人要注意遵医对淀粉食物种类的选择和食用量。
各种西药中含有结构复杂的有机或无机化学成分,多为水溶性,可直接水冲服。但是,中药多为有机物,制法多种多样,有水煎或蜜制丸或酒泡抑或散剂(胶囊)等。根据化学中相似相溶原理,按照药物水溶性或脂溶性分别採用水煎、酒浸萃取、蜜制或散装等方法,治病时必须遵医如法服用以取得最好疗效!
虽非医务人员,但以上从化学角度简要解答,不知朋友们有怎样看法?(图片源自网络)
中医划分食物的热温凉寒在化学上怎么看?
感谢邀请。
首先,中医药理论对食物寒热温凉的划分和药物是同宗同源的,其本质都是传统中国文化的格物方法在饮食烹饪界的应用。中医是怎样划分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呢?是先通过理论进行推测,再通过临床实践来验证这种理论推测。理论推测的方法有四时法、形质法、实践法和演绎法等。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食物的寒热温凉的认识,相对应的方法有生长季节法、生长环境法、颜色气味法、人体尝试法等。
举两个药食同源食材的例子。
1. 辣椒和干姜为什么是热性的呢?因为根据中医古籍的记载“干姜、蜀椒入口即知热”,只要放在嘴里,就知道这个食材的药性是什么。所以本草记载,干姜味辛、温热性。蜀椒味辛、大热。从现代化学成分研究角度看,干姜中的挥发油成分、姜酚类成分,蜀椒中的挥发油成分,很可能都是温热性的代表性成分。所以,在中医药界的药性研究中,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辛温性的代表性成分为挥发油成分。
(干姜)
2. 狗肉为什么是温性的?羊肉为什么是热性的?因为根据中医“五畜”的记载,狗肉为木畜,性温热,能够温补脾胃、补肾助阳、壮力气、补血脉的功效。羊肉为火畜,性苦辛、大热,能够温补脾胃、补中益气、壮阳益肾、补血温经。从现代化学成分角度看,蛋白质、脂肪这些能源物质的多少和比例是肉类寒热属性划分的重要依据。所以,中医学讲究忌口,外感热病患者不适合吃羊肉,本草纲目记载“热病及天行病、疟疾病后食之,必发热致危”。
(羊肉)
除此之外,生物碱、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等成分与寒热属性关系的研究,都发现了一些规律。总之,传统寒热属性的认识并非来自于成分的识别,而是文化理论对于寒热的分类和判准,但从成分的角度,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我是小金药师,来自北京三甲医院,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西药物和保健品的知识,请关注我,你一定能找到对自己和家人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