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和拔罐哪个好?

139健康网 2021-11-18 10:59 编辑:尚嘉 218阅读

您好!拔罐和刮痧都是中医的外调法之一。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但是也有共同的地方。比如对于疏通经脉的方面刮痧就比拔罐好,因为刮痧可以做得更细致。但是拔罐相比于刮痧而言,拔罐具有温热作用,能对一些风寒表证,和寒湿凝滞引起的疼痛起到缓解的作用。两种方法可以配合用效果会更好。

拔罐与刮痧的区别?

拔罐法是以罐(竹罐、陶罐、玻璃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被拔部位产生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拔罐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火罐法,按操作方法的不同,火罐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一个,用火点燃后,在罐内快速绕1~3圈(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因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2)滴酒法:是用95%酒精或白酒,滴入罐内1~3滴,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注意切勿滴酒过多,以免拔罐时流出,烧伤皮肤。
(3)投火法:是用易燃纸片或棉花,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适宜于身体侧面横拔。
(4)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的下1/3处,用火将酒精棉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
(5)架火法:即用不易燃烧传热的物体,如瓶盖、小酒盅等(其直径要小于罐口),置于应拔的部位,然后将95%酒精数滴或酒精棉球置于瓶盖或酒盅内,将罐迅速扣下。
以上拔罐法除闪火法外,均应防止灼伤皮肤。每次一般留10~15分钟左右,待拔罐部位的皮肤充血、瘀血时,将罐取下。若罐大而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留罐的时间,以免起泡。起泡时,若罐吸附过强,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一般先用左手夹住火罐,右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次,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临床采用拔火罐法治疗腹泻,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用口径6cm的中型火罐于肚脐窝处(相当于以神阙穴为中心,包括两侧天枢穴的部位)拔一罐,一般隔一天或隔四天一次,往往1~3次即可减轻或者痊愈。适用于大便溏薄、次数多,或为清冷之灰白色稀便,或为完谷不化之稀便。
(2)取穴:①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②大肠俞、小肠俞、足三里、下巨虚。按俞穴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火罐,取上述两组腧穴交替使用,每日或隔日一次,进行拔罐治疗。本法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泄泻。
拔罐法需注意,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泡时,小的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的部位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刮痧疗法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是借助刮痧工具(光滑的苎麻、小蚌壳、硬币、铜勺柄、瓷碗、瓷酒杯、药匙、瓷汤匙等),对体表皮肤的特定部位,反复进挤、揪、捏、刺等方法,使皮肤表面呈瘀点、瘀斑状态,借对体表脉络的良性刺激,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解表祛邪、开窍醒脑、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祛湿、化瘀散结消瘿等功效。
基本方法是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磨擦。
刮治部位及方法:以刮痧器具的钝缘面蘸取刮痧介质刮风池、风门、肾俞及膀胱经(风门至肾俞);挟人迎;点揉天突、内关、神门、手三里、太冲穴;刮阴陵泉、三阴交穴。在施行刮痧时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质硬刮具的钝缘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度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且注意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待皮下出现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每处可刮10次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