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酸菌的来源有哪些?
乳酸菌是来源于人类或动物的肠道内的细菌,属益生菌的一种
能有效分解或消化奶类食物中的乳糖,产生发酵作用后制造出乳酸,维持肠道健康。人体肠道内有超过100兆个细菌,有益菌也有害菌,数量则视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同。当肠道益菌与害菌数量相若时,益菌可抑制害菌,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但当益菌数量少于害菌时,人体就会容易生病。酸乳酪、酸豆奶以及含多种益生菌的口服液、饮料等都带有乳酸菌成分。
二、怎么增加肠道菌群?
可以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药物进行调理,服用方法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平时在饮食上不要吃太多刺激类的食物,应该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水果和蔬菜是可以适当的吃些的。生活上要注意做好保暖;同时应该要多做些运动来锻炼自己的身体。
三、如何培养肠道菌群?
饮食调理:
1、乳酸菌类:主要来源于奶制品,以及发酵类肉制品和发酵类蔬菜中,可起到抑制致病菌、调节肠道酸碱度的目的;
2、双歧杆菌类:主要来源于牛奶、酸奶等乳制品、发酵类肉制品和发酵类蔬菜等,可以帮助改善乳糖不耐受的情况,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排出有害物质。
四、大肠杆菌是怎么产的?
大肠杆菌是长期吃过期食品或者是发霉的食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产生幽门螺杆菌
五、肠息肉怎么行成的?
息肉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其中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类型,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下面主要给大家详细介绍的就是肠息肉是怎么形成的,主要四大形成原因。
1、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与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遗传因素:一般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3、炎症刺激: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之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粘液储留而发病。
4、粪便、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以及其它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5、基因异常和肠道微生态失衡也是导致肠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便血、大便异常、腹痛、息肉脱垂。
便血: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粘液便或粘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亦有引致肠套叠者。
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大肠息肉多数起病隐匿,临床上可能并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只有很少一部份肠息肉的病人出现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等异常,还有极少一部分人大便时,直肠部位的息肉可能会发生脱垂情况。
早诊断、早治疗
结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有关。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厘米,癌变率就大于70%。
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都应该在内镜下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数据显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只有 12%,但如果能够早点筛查,早期发现肠息肉或是癌前病变,将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成年人应该从40岁以后开始接受肠镜检查,如果第一次肠镜没有任何问题,可以5至10年后再次复查肠镜,因为息肉恶变的时间需要5-10年。
这些高危人群请注意!
年龄是肠道息肉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息肉的发生率会逐渐升高,40~50 岁以后显著上升。
因此,一般建议超过40岁的人,都应该进行肠镜检查。
此外,这些高危人群,更应该定期检查,例如:
1、大肠癌高发区人群;
2、家族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
4、有排便习惯改变、长期便秘、腹泻,不明原因腹痛、便血、消瘦的人群;
5、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随访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