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家和释家的区别?
释家就是佛家。佛道文字不一样,但所说的道理相同。
二、道家和佛家修行的区别?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以实践功夫去修行,而且修道过程非常困难,玄门弟子资质要求很高,例如五术【山,医,命,相,卜】,有的修道之人,用一辈子时间去修炼,都未必能精通一门。
佛教修行以心为主,一切唯心造,追求的是境界和明心见性,八万四千法门,可以参禅打坐,也可以一心不乱地念佛或诵经持咒。
三、道家和佛家手串区别?
1、所刻花纹不同。道家手串上面一般刻的是阴阳图或者是八卦。而佛家手串上刻的是六字真言或者心经。
2、材质有些不同。道家手串以朱砂、紫檀木、雷击木、桃木为主。佛家手串以菩提、沉香木、紫檀、黄花梨、水晶等为主。
3、手串的珠子数量不同,叫法也不同。佛家手串的珠子叫佛珠,一般108颗。道家手串的珠子叫念珠,一般81颗。
四、道家和佛家的香炉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
佛教与道教在使用的香炉一般没有什么区别,工匠师制作香炉要经过多方面借鉴,一个成功制作的香炉,基本融合了佛、道等教派的构造方式。
说有,是说香炉的镌刻图案、饰纹等外表有区别,如道教的炉基本上类似鼎,上面有甲骨文似的纹饰,有的刻有符文,可以说,道教的花样最多,而佛教的相对简单一些。
说没有,也可以。因为香炉这样的器具,是佛教东传以后,东方人结合本土实际独创出来的东西。使用范围主要是中国(包括港澳台)、日本和东南亚少数国家。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是没有香炉这东西的。
五、佛家禅宗入定和冥想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不准,估计楼主本意是问佛家禅定与冥想的区别,若说禅宗的禅定,那与冥想差别大了。
六、佛家和道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佛家和道家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修心。但是佛家和道家又不一样,佛家讲究的因果,方式是拯救。而道家讲就的是探求,探求天地大道,方式是去除和消灭。所以有句话说“盛世佛,乱世道”,道家追寻的是道法自然,要求万事万物都要遵循规律,原则,切不可随意改变,缘法有起有落。
而佛家讲究因果循环,前世种因后世修果,讲求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平等无差别。讲求的是赎、佛教认为大多数人前世都有罪业,修今生为来世积福泽。
最根本的区别:道教没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问题,相反道教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东西需要你进行修炼才能获得,而且是长久的获得。
而佛教一开始就认为这个世界苦,告诉你不管你现在如何享受,都不会久远,都会最终变苦,并且用轮回说告诉信徒你的未来也会变苦。
道教是真正的本土宗教,但其理论根源除了道家的学说,其余的实际就是中国人的祖宗祭祀和民间流传的神仙传说和方术,并且道教是一直在吸收其他理论的。
建立者不同,法尔如是,两者中有相通之处,然而道家不如佛法究竟,可是这话可能有的道家学着不爱听,因此建议随缘处理,能否成就是后话
七、管家和保姆的区别在哪?
很简单嘛,妻子是管家,从事家政的阿姨就是保姆。保姆为所有人服务,管家为一家之主服务。——现实的家庭法则啊
八、释家和佛家是完全等同的吗?
完全等同,过去的古人们习惯性以姓名的第一个字来当姓(除非明确的知道这是复姓),所以佛教的佛祖是释迦摩尼,他们就将佛教称之为“释教”,佛家称为“释家”
九、佛是什么意思,佛家和道家有什么区别?
1)“佛”,全称“佛陀”,意思是觉悟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的进步和觉悟,人们的一切烦恼(苦)都是有因有缘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生死轮回。惟有断灭贪、嗔、痴的圣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罗汉)才能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无有烦恼),释迦牟尼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于从佛陀的教育(正法)里,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缘起法),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成佛,或者成阿罗汉。
2)道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3)区别:
(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等中。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佛陀在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佛法有云,只要是劝信众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恶法,恶法亦善,恶人用善法,善法亦恶。有易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经归为自己的学说,是有些盗窃思想意识的,至于太极图和阴阳鱼,都是道家的运用了易经的思想。从总体来说,易经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儒家思想发展了易经,可以说,易经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接近儒家,历代大儒为易经做注的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的朱熹、王安石、三国的虞翻、汉代的董仲舒、近代的俞樾、等等国文化的源头
(五)佛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他不能使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入地狱.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而和尚是佛教中修佛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的佛有.如来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包括
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道教的名称来源,一是起于古代之神道,二是起于,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教求成仙,求长生之道.道士是道教修道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及黄帝 老子,庄子等等.等等.
两种不同的信仰,现在却被混淆的厉害,遇上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事就和尚.道士一起请,殊不知他们是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宗教,这些都是吴承恩撰写的小说《西游记》惹的祸,这部神魔小说把东方道教的仙和西方佛教的佛结集在一起"演出",使很多的民众把两个宗教混淆在了一块.虽然两个宗教都是本着引导人们向善的,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把"宗教自由"变成"自由宗教"吧!?
十、作家和编剧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编剧和作家是两码事,然后相似。一个编剧一定能写小说,散文,诗歌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作家也可以写戏。毕竟都是笔杆子工作,但是想写不难,写好就不行了。我认为原因有不少第一,思维不同,作家属于文学性思维为主,而编剧往往是画面性思维为主。可能戏剧编剧的文学性还要强点,但终是不是传统作家,一样要考虑舞台呈现问题。但是其文学性大多体现在台词上。而影视剧编剧的思维就更加画面化。
第二,写作方式不同。
小说的语言很多情况下具有解释性,或者说具有很多的情绪性描述。但是编剧的写作方式以描述性为主,没有什么修饰,好的编剧的剧本是很干的。所有的情绪变化需要全部外化动作,用于呈现。学习时就慢慢的去粉饰的写作习惯就养成了。没有用的解释性的语言不写,表达不清的情绪描写不写。比如:“内心悸动,黯然失色”我们会写成,“他低下头,没说话,身体在颤抖,手死死的捏住自己的衣角”。
因为之前的写法会被导演和演员问:怎么演!
第三,创作模式不同。
作家往往是独立创作。而电视剧,电影往往是团队创作。而且剧本成行之后还收到导演,演员二度创作的改动,和实际拍摄时遇到的问题。受限也颇大。
而舞台剧编剧,大多也是独立完成,可是也收到剧场制约,以及现在很多舞台剧实际是在剧场完成的。
第四,创作目的和受众不同。
文学创作的目的是文字性表达,受众也相对有针对性,比如韩寒针对于20以下的青少年读者,乌青针对小众的文艺爱好者。
而且受众得到的基本是第一手内容,当然有编辑成分,但是相对是来自于作家的原始内容的。
而剧本服务于拍摄和剧场,内容有广义受众区别跟文学相似,但是实际使用者也就是狭义的受众是拍摄剧组或者剧团。所以大部分读者是不习惯看剧本的。然后说说相同,并不是说作家当不了编剧或者编剧当不了作家。
比如说朱文老师,编剧能力是很不错的。但是因为都接受过文字锻炼,所以对文字的掌控力还是强于一般没有训练过的人的。所以转型还是不困难的,但是具体发展还是要看具体情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