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方与打粉:将按配方抓好的药物细火烘焙或暴晒干燥后,用打粉机打成细粉,制丸前装入消毒盆内备用。
2、配蜜:配蜜即以药粉的重量按1∶1.2-1.5的比例配好蜂蜜(如1000g药粉,配备1200~1500g蜂蜜,若药料中含糖质、胶质或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的比例配备即可)。
3、炼蜜:炼蜜即熬炼蜂蜜,炼蜜的目的是去除杂质,破坏酵素,杀灭细菌,蒸发水分,增强粘性。炼蜜时先用武火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同时在旁边放一碗凉水,并注意观察蜂蜜的颜色,当发现蜂蜜泛黄沫时,用一根竹筷在蜂蜜中沾上一滴,然后把竹筷挪到凉水碗上方,让蜂蜜滴入水中,如果蜂蜜在水中不散开而沉底(即“滴水成珠”),蜂蜜就算炼好了。(如果蜂蜜炼不到火候,就作不了药丸,当然,太过火也不好,所以一定掌握火候。炼蜜分为三种,即嫩蜜、中蜜和老蜜:“嫩蜜”是将生蜜加热煮沸直到温度达到105℃~115℃,过滤去沫即成,其颜色变化不显著,失水量较少,稍带粘性,适用于含较多淀粉、粘液质、糖类、脂肪等粘性较大的药材制丸;“中蜜”是将生蜜加热熬沸较长时间或将嫩蜜继续加热至116℃~118℃,泡沫呈浅红色光泽,手捻有粘性,但不能拉成长的白丝,适用于含部分粘性或部分纤维的药材制丸;“老蜜”是将生蜜加热更长的时间或将嫩蜜、中蜜继续加热至119℃~122℃,使水分充分蒸发,气泡呈红棕色,有光泽,手捻甚粘,且可拉出白丝,适用于含多量纤维性或矿物等粘性较差的药材制丸。制蜜丸大多使用中蜜,1000g蜂蜜大约能出炼蜜800g左右,1000g中药粉,大约须用炼好的蜂蜜1200g左右。)
4、调药与和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消毒盆盛装的药粉内,同时用粗竹筷在药粉内搅拌,就象平时做饺子前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当基本上看不到干药粉时停止加蜜(注意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药丸不易成形)。如果开始时蜂蜜的总量没掌握好,此时在调蜜时就可根据药粉的干湿度来补救。调好后,像和面一样将药和蜜在消毒盆内和成团状。
5、搓条与和丸:为避免药团粘手或粘器具,搓条与和丸时可用少量甘油、芝麻油或花生油等点于掌心进行,这样不仅不易沾粘,还能使丸药圆滑光亮。如按每粒丸药重10g计算,一料共重3000g,就要做成300粒。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三坨,每坨再分为5小坨,每小坨搓条后,切为20节,每节搓一丸即可,余皆准此。
6、包装与贮藏:制成的蜜丸,外形圆整光滑,表面致密滋润,无可见纤维或其它异色点,待药丸发汗(3天),外表变硬,然后用蜡纸、玻璃纸、塑料袋或蜡壳等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你认为目前中药材产地加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你认为目前中药材产地加工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下:
1.研究力度不够
中药材产地加工是中药材品质和药性形成的关键步骤,是决定中药饮片及其制剂质量优劣的源头因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中药材产地加工研究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可查阅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究其原因,中药材产地加工一直是药用植物栽培或药用动物养殖的从属环节,且多由药农依传统经验自行加工,没有形成一门单独学科,更缺乏系统整理的中药材产地加工专著,因此受重视程度和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中药炮制研究。
2.评价手段仍以化学指标为主
产地加工研究仍主要以中药材中某一类或某几类化学成分的含量为评价指标,评价手段较单一、片面。如朱俊霖等以黄芩苷含量为指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的影响;杜远等以总多糖、总生物碱、折干率和浸出物量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干燥加工方法对金钗石斛药材的影响。
化学物质是中药材的基本组成,是其发挥药效功能的物质基础,但是仅以化学成分的含量高低为评价指标并不能证明加工方法的科学性,还应对其进行药效学、毒理学等研究,才能充分证明加工工艺的合理性。
如荣立新等通过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检测脾脏NK细胞杀伤活力,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小鼠血清抗绵羊红细胞抗体IgM含量,比较去皮和不去皮两种北沙参中粗多糖对阴虚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崔小兵等研究了硫磺熏蒸、不同温度鼓风烘制和微波灭菌加工方式下的白术样品对脾虚大鼠唾液淀粉酶活性及尿中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
3.研究内容仍以传统经验验证为主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没有专著论述,历版《中国药典》中也未明确产地加工的技术参数,因此加工方法和标准多循传统经验。中药材的产地加工研究多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和研究手段对这些传统加工经验进行验证或反驳,而对加工方法的创新却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