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记?

297 2024-02-11 21:41

一、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二、褒禅山由来?

唐贞观年间,慧褒和尚云游至此,见山中龙女泉、白龟泉等大小泉水,终年流泻,起云峰、鳌鱼岭等大小山峰,如列翠屏,心情大悦,遂结庐于此。死后其弟子将山名改为褒禅山,慧褒草庐后经宋高僧中会和尚扩建为褒禅寺,宋元裕和尚重修已初具规模。 南宋哲学家叶适任沿江制置使,带兵路过这里,正值大旱,往寺祈雨辄应。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和州州守王大过亦因祈雨灵验,筑喜雨亭。此后,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因而名声大噪。

褒禅山有华阳洞、褒禅烟雨的传说,"华阳洞",传说仙翁往来此间,故名。华阳洞有天、碑、门、地四洞,其中碑洞洞深形特,洞内历代游客题记遗迹颇多。"华阳"两字系明代万历癸丑岁(公元1613年)海阳范惟美书。

三、褒禅山是什么地貌?

褒禅山是石灰岩、花岗岩峰林地貌。

四、褒禅山山洞介绍?

褒禅山洞介绍?从洞口坐船行一段路然后参观喀斯特地貌有王安石题字

五、褒禅山的特点?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

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夭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space

含山县褒禅山华阳洞

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

褒禅山华阳洞群分前洞、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六、褒禅山现在住持?

目前褒禅山住持为玄奘大师。因为玄奘大师是褒禅山现任法师,经过多年的修行和学习,在佛教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被认为是当代佛教界的佼佼者。除了在褒禅山担任住持之外,他还担任了其他一些佛教组织和活动的领导职务,对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褒禅山是一座中国南部的著名佛教名山,是中国南方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许多高僧大德在此修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褒禅山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和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七、太湖山褒禅山属于什么山脉?

两山都属于大别山山脉余脉。

太湖山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境内。面积1800公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为砂岩、石灰岩、峰林地貌,有大小山峰20座,最著名山峰有钟山、鼓山、木鱼山、歪山等,主峰太湖山海拔450米。太湖山以奇峰、怪石、寺庵“三绝”著称。该山西北麓月亮湖,面积8公顷,波光潋滟;九龙湾附近仙人洞有上、下洞似迷宫。天人洞,战乱数十山民在此避难,龙洞庵对面龙泉洞为水洞。

褒禅山景区位于含山县城东北方向,地处北纬31°,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具有优越的山地气候条件和典型的森林小气候特征,植被丰富,水流充足,常年气候温润,舒适宜人,由华阳洞、褒禅寺、伍子胥古道和古昭关四大旅游板块组成,是国家4A级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的伍子胥古道犹如一条项链,将沿线景点像珍珠一样串联在一起,使褒禅山景区成为研学、观光、休闲运动的绝佳场所。

八、游褒禅山记讲了什么?

讲了作者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九、王安石为什么游褒禅山?

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十、游褒禅山记,原文?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