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与道的关系?

197 2023-12-22 02:12

一、利与道的关系?

利道的含义是:财富之道(财富的规律)。

财富的规律都在“利”字中,利:财富,利益的意思。财富产生的手段是互惠互利;财富产生的目的仍然是互惠互利。以“道”观“利”:超越“义利之辨”。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故不敢为天下先。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二、宗教与道的关系?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朝起看花悟禅道全诗?

七律.山居

上窑山脚筑庐新,筇径清幽泉水吟。

闲里栽花悟禅道,静中垂钓远俗尘。

鸭浮桥下鳞鳞影,燕剪枝头细细音。

君正因之邀客至,可惜非我作芳邻。

山岚深处袅烟霞,绿树丛中独此家。

满目青藤风曳玉,半畦油菜鸟衔花。

春来渌水蛙声翠,客饮茅台月色华。

故事从头说不尽,一叠诗韵正发芽。

岚烟长绕赋闲身,高枕山居压垢尘。

红叶逢时向人紫,白鹅知暖戏泉新。

老犹不醉江湖梦,花落更惜庭院春。

着意经营风物好,清芬四季养禅心。

四、论述道与术的关系?

关于道和术,有句话特别好,叫做“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一般而言,“道”是隐的,“术”是显的。术是表面的呈现和方法,道是内里的积淀和支撑。所以,“道”与“术”并不是完全割裂甚至对立的,当“术”精进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其实,就已经不知不觉地具备了“道”,否则也不可能如此。比如卖油翁就懂得自谦,“我亦无他,唯手熟尔”,非常豁达。如果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那么至少在“道”上还需努力,否则永远达不到顶尖的水平。

结论就是: 不学自然无术,学无止境!有术岂能无道,道进术长!

五、“道”与“阴阳”的关系怎样?

哲学的认知,最早是观察自然而发现的“阴阳法则”,之后发现“道”;因为“道”的要则“无有论”,就是“阴阳”范畴。“道德经”中“老子”讲的所有二元道法,都是运用“阴阳法则”推导出来的。可以说“道德经”是“老子”对“阴阳法则”应用的总结。所以,“道”在“阴阳”之间;“道”是“阴阳法则”的应用。

六、什么是禅道?

禅道,一般指僧侣所修之道。

亦特指禅定之道。

佛家证入"定"的方法之一就是禅。

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七、何为禅,何为道?

禅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用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本性、证入本性。

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的束缚。

是真正源自于自我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的问题的。

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指从心绪宁静到心身愉悦,进入心明清空的境界。

道是宇宙本源的普遍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说禅是靠自我感悟来解决问题的话,而道就是与之截然相反的,靠知识来解决问题,把一切归于自然的规律,归于所谓的“道”。

八、禅道优缺点?

1, 模块比较多,感觉缺乏有机的整合。比如,问题管理如何与缺陷管理衔接?问题管理如何与项目对接。文档管理与项目成果对接等。总的感觉比较杂乱,属于堆积功能的。

2,各个模块不够精细,太粗糙。比如质量管理太简单了,基本上无法使用;需求管理也不是很理想;产品管理的理念是什么?是IPD还是其他?没有理念就没有灵魂。

优点:入门级的简单项目管理软件,不计算成本、不管理项目组合,只是一个task管理还可以。

九、仁道与君道臣道的具体关系?

孟子主张君子一旦入世为臣,就要尽臣之职责:承君命以养民,非君主私属。他明确提出臣不是君的臣,而是民的仆。若要实行仁政,则选贤任能不该由君主一人决定,而应该是“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一主张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百姓和社稷更重于君主,民心向背和社稷安危决定着君主能否保全国家和自身。

孟子提高臣子的地位,提出国君有所“不召之臣”,用美德来对抗朝廷的爵位。“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像商汤、齐桓公那样有志于大作为的君主,必定会虚心向贤能的臣子请教,首先把贤臣当作自己的老师,其次才把他当作自己的臣下。孟子针锋相对地指出,当时的弊病正是各国诸侯都喜欢奉君主为老师的臣子,而排斥可以做君主的老师的臣子,也正因如此,各国君主中没有能够真正实行仁政和王道的。孟子的“臣为君之师”的主张大大提高了臣子的地位。

君臣关系中孟子并不认为要一味忠君,而是主张君如何对待臣,臣也将如何回报君。这种可谓激进的观点在下面这句话中体现地非常明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充分的强调了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虽然这样的观点有些偏激,但是,这实际上映射出的就是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关系。

如果君王有大过错,臣子应该谏言批评,如果反复劝谏不被采纳,那么就可以辞职离开,或者放逐君主。但是放逐君主之臣必须有伊尹那样一心为公的志和足以服众的德,否则就是篡位了。孟子多次强调,不能保民养民的君主不配做君主。他曾问齐宣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曾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贼残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的学说在发扬孔子之学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现实做了一些变通和创新,使儒家学说得以继续发展壮大。然而,孟子与孔子仍然一脉相承,其主旨并未有变。孟子代表儒家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现实主义的一翼。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其思想中的这种理想主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孟子的“仁政”理想难以使各国诸侯心悦诚服,无法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得以实施。

十、器物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道是从理论层面来讲的,而器物则是实物。驱动器物需要道的指导。所以,道是器物的理论指导,器物也是道的载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