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蝉读音?
chán chán
“禅”,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chán,shàn,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蝉”的基本含义为昆虫,如蝉联、蝉蜕;引申含义为古代的一种薄绸,薄如蝉翼,如蝉纱。
在现代汉语中,“蝉”字还有连续不断的含义,如蝉联、婵嫣。
二、知了是蝉吗?
知了就是蝉,蝉是知了的学名。因为蝉的叫声给人感觉很像“知了”,所以人们把蝉称为“知了”。
三、知了怎么变成蝉?
成虫羽化后成功变为蝉,在成虫20天左右,蝉会寻找另一半交尾产卵。
然后在短短的数日内产卵,7月下旬,雌成虫开始产卵,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蝉将一厘米左右的产卵管斜插进枝条中。钻孔对于它们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有完善的工具,双面钻头交替钻孔,一下就完工了。
蝉开始安心产卵了,稍微地扭动几下,腹部和尾部开始收缩、颤抖。大概十分钟后,蝉就慢慢地抽出产卵管,这个孔会在木质纤维自动合并时而关闭。接着,蝉就向上移动,开始重新钻孔,距离正好是钻孔工具的长度。蝉就这样依次产卵。
产完卵后成虫就会死去,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
蝉卵的孵化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当年孵化蝉,第二种是次年孵化蝉。所谓的当年孵化蝉,就是从7-8月份蝉产卵之后的15-30天内,产卵就会孵化成极小的若虫,若虫会被风吹落地面,钻进土里。
一只蝉能够产下约400颗卵,但是真正能孵化的不足10%,若虫进入地下的时间需要3年左右,甚至在北美还有一些在地下发育15年、17年的蝉,叫质数蝉,由于生命周期是质数,所以不会遇到上一世代所遇到的天敌。在地下的这段时间内,蝉的若虫是依靠自己刺吸式的口器吸取植物的根系中的汁液为生的。
3年的时间内(常见的蝉的若虫),蝉的若虫需要经历四次蜕皮,每一次蜕皮它们的体型都会增大一些,最终蝉卵从3毫米左右的长度变为2-4公分左右的若虫(知了猴)。
知了猴会在长成后的夏季6-7月份之间,从土里爬出来,寻找周边较高的物体向上爬,迎接自己的新生,蜕皮羽化为成虫。
蜕皮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
当蝉口渴,饥饿之际,总会用自己坚硬的口器插入树干一天到晚的吮吸汁液,雄蝉会鸣叫,是为了引诱雌蝉来交尾产卵。
四、知了不是蝉真名?
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种物种,只不过知了是俗称。除此之外,蝉也被叫做海咦、知了龟、知了猴、哔蝉等,不同地区叫法不同。要细分的话,蝉的翅膀是透明的,知了翅膀是透明的,有斑点或花纹。蝉刚出土准备在树上脱壳时,全身呈金黄色或赭石色。知了出土时,全身呈嫩绿色,有的品种呈黄色。
五、知了蝉怎么区别?
知了与蝉都是昆虫,但它们属于不同的科。知了属于蝉科,蝉属于蝉总科,它们在形态上有一些区别:
1.知了身体较扁平,头宽,胸部和腹部很短,翅膀大而透明。
2.蝉身体较圆润,头狭长,胸部和腹部很长,翅膀不透明。
3.知了的声音比蝉的声音高一些,而且声音更尖锐。
4.知了一般生活在草丛和树林中,蝉则喜欢在树上生活。
总的来说,知了和蝉在外观和生活习性上都有所区别,不难分辨。
六、为什么蝉能吃知了?
蝉和知了其实是一种昆虫,并不是两种,只是名字不同,所以不存在谁吃谁
七、蝉为什么叫知了?
是因为蝉的叫声,它的叫声很像汉语的“知了,知了”。
八、山蝉是不是知了?
按名称的话,知了是蝉,蝉也是知了,各地叫法不同,混淆了也正常,但真要区分的话,还是可以的,首先都是蝉科昆虫,蝉科的所属品种非常多,但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蝉类,另一种是知了类,首先形态上,知了比蝉小一倍左右,蝉的翅膀偏透明,知了翅膀透明有斑点或花纹;另外叫声,知了叫声如知了其名,ji ya si ji ya si si si.....部分亚科叫声相似,但都以zhi 或者ji 开头,而蝉的叫声大部分是zi zi zi..... 频率几乎一样没有变化,连续几分钟都不会停止;生活习性上,蝉喜欢在大树的尖部位置吸食树汁,通常一待就是整天,一般都是两三只在一起,不会轻易飞走,惊吓时会喷洒液体,部分品种的蝉晚上喜欢往光线强的地方飞;而知了不管是树枝还是电线杆甚至是墙上也会停留,每次叫声在一分钟以内,然后马上换地方,容易捕捉;另外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蝉刚出土准备在树上脱壳时,通体呈金黄色或者土黄色,因此古代才有成语“金蝉脱壳”,说的明显不是知了。
而知了出土脱壳时,通体是偏嫩绿色,部分品种知了呈黄色,农村傍晚捕过知了猴的朋友应该知道。总结就是蝉跟知了都是蝉科昆虫,是形态不一样的近亲物种!大部分的人以讹传讹自然就弄错了,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应该很容易区分的。
九、蝉猴是知了吗?
蝉猴不是知了,蝉猴大,知了小。
十、蝉变成知了的寓意?
寓意:蝉和大多数昆虫一样,具有外骨骼的体壳。这层体壳限制了其身躯的生长,所以当发育到一定阶段时,蝉就要脱去旧壳,而留在树上的旧壳,很像一只活蝉趴在那里,而真蝉却飞走了。人们用此来比喻脱身之计,很是形象生动。经过这次脱壳,蝉的翅膀开始具有飞翔能力,能够远走高飞,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书中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喻有“金蝉脱壳”之意。由于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视为长生、再生的象征,在书中也就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