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远守静笃全文?

283 2025-01-02 10:34

一、致虚远守静笃全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致虚极守静笃全文?

道德经·第十六章春秋时期 ·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三、守静笃致虚极原文?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

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

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

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

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四、守静笃在养生啥含义?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

出自《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译文: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

五、笃朴守静是什么意思?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 含义: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坚定。唐玄宗曰: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

相关解释: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本节是言修炼的原则和方法。道家注重性命双修。有关修道的丹道理论所汇集成的《道藏》巨著,有关修道的方法、境界、层次,以及各宗各派、各门各法等,共有八千卷之多 。但就其根本点而言,都是为了一个归根的目的,仍然离不开太上在本节所讲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太上在此示人以养道求玄之法,要得玄关,惟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复本归真。

六、致静极守静笃出自哪里?

致静极守静笃的出处是出自古书《中庸之道》里面的故事典故。

晋厉公问:“楚王中箭,但他的兵马还不退去,我们该怎么办?”苗贲皇说:“秣马厉兵,修阵固列,鸡鸣时饱食一顿,而后决一死战,还怕不能战胜楚兵吗?”这时郄犨从鲁、卫两国请兵回转,说两国都发兵前来相助,已离这儿二十里了。晋军个个高兴。

再说楚军探子探知鲁、卫两军来助晋军,便紧急报告给楚共王。楚共王正在医伤,不由大惊说:“晋兵已经够受的了,鲁、卫之兵又来了,怎么办?”便令左右召司马芈侧商议。

七、守静笃致虚极是什么术?

守静笃,致虚极语出道德经,所以源自道家静坐之术!

八、致虚极守静笃的全部诗句?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译文:

这一章是在上一章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如上基础上,使自己身心的空向空的极点发展,守静达到至诚。

在这种状态之后,人会感到万事万物随之袭击而来,过去的一切源源不断发生,未见过的也历历在目,如同万物在此时竞相发作。在万事万物竞相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大脑里面百花齐放。在这时修炼者不能被眼前的景象及大脑中出现的幻境所吸引,应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任其发生,我的感觉仍保持空无一物的大脑,目空一切的视觉,使一切物景想法归于无有想无有见的状态,这样一切景象与想法就又归之于无。

这些景象及想法是人的潜意识在人处于空与静的状态下必然出现的产物,是空中的花本来无有,是人潜意识中阻碍人达到真人的业障,是历劫留存妄想的重复显现。当人能定在空与静的极端状态下,不为其所动时,这些物象就复归于湮灭,灭与空是这些业障景相想法的必然结果。

虽然象万物并发,但它们的根还是属于空与静。当万物归根后,就叫做空与静。空静就叫做恢复它的本命。万物复归于本命后就叫做归于恒常不变,不生不灭。

当万物达到恒常不变时就达到了光明。以后就没有黑暗,就没有死亡。光明就是纯阳体,所以真人都称之为纯阳真人。

如果人们不懂得什么是恒常不变,不生不灭、不懂得如何修到恒常不变的方法,就不能修成。

恒常就是要达到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达到真人的不生不灭的特性。只有达到了五常,才真正达到了五戒。

达到了五戒就能达到大定,定能生慧,这就达到了修炼的目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人们必然顺人的欲而妄作。这些人就必然要毁灭,要死亡,古今中外一切不懂得真常的千百代人大都走向了灭亡。由于真经不能被人类掌握,所以只有极少数的人修炼成真,达到了真常不灭的境界。

如果人们懂得了五常,就能空、就能静。

能空就能达到与太空同体;能静就能象太空一样不变不动,尽管最小的粒子,最大的天体及万物在其中发展变化,空与静则是不变不动的。任万物并誉,善恶并生,上下通变,阴阳变化,对于天空而言皆能容之。正因为空能容一切,所以空是最公的,大道无始无终,无善无恶,无所不容,无所不包。道是最公正的,是最大公无私的,所以它又是宇宙之王。

王即是天,即是纯阳正气,纯阳正气就是道,道是不生不灭的,即使现在的肉身灭了,修成的真空寂灭的道身,即肉身之外的大身则是永存不坏的。

九、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这两章是和道家气功修炼相关联的。他提出了“至虚”、“守静”两个关键的修炼关键点。致虚和守静是不可以分割的。虚是道的本体,道的本体如同虚空,若有若无,一点灵明,遍生万千法界。打坐的人修道虚的境界,会感觉自己浑身都仿佛消失,只有一点灵明在虚空中漂浮。

执虚,是一种无我的状态,破除了我执,才能走向真正的无我;致虚,也是一种修炼的状态,忘记肉身的存在,才能真正致虚。致虚,是一种气功修炼的状态,在致虚中,动静结合,归根复命。

守静笃,其实就是守丹田。在道家修炼中,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分。上丹田在两眼之间,中丹田在两乳之间,下丹田在肚脐里面。致虚入静,就要守住自己的丹田,让真气凝结,旋转,打通大小周天,然后才能进一步修炼。致虚守静,是开发智慧的手段,得道才是其目的。

只有致虚守静,才能归根复命,才能符合道,顺其自然地发展自己的生命,提高自己的灵性修为和生命格局。

十、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啊?

释义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

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

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

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出处致虚者,天之道也。守静者,地之道也。

天之道若不致虚,以至于达到至极,则万物之气质不实 。

地之道若不守静,以至于至笃至实。

天地有此虚静,故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

象动于上, 故万物生;体交于天,故万物成。所以虚静之妙,无物不禀,无物不受,无物不有。

万物都是出入于阴阳,才能升降造化。

成就万物,与万物并作者,皆是此虚静之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