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

211 2024-02-15 19:40

一、钱学森是?

钱学森(1911~2009年)中国著名科学家,火箭专家,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1911年12月旧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后留在美国任讲师、教授。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二、钱学森诞辰?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

1956年,钱学森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三、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同志,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1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

钱学森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在一起(13张)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成为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

四、钱学森爹?

钱均夫

原中央文史馆馆员

钱均夫,男,1880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杭州,名家治,后以字行,祖籍杭州;曾在原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6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之32代孙,钱学森的父亲,厉麟似的老师。1969年去世。他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新中国文史专家。

五、钱学森事迹?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中国两弹一星问世了,威振惊撼全世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六、钱学森资料?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七、钱学森成就?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代表作品: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和论系统工程。

八、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

(多图预警)昨天是钱老的生日。

大概每一个人中国人都以为自己知道钱学森这个人,其实大部分普通人所知道的,不过是那个政府口中的劳动模范一般的钱学森罢了。

我过去两个月一直在看钱老的传记,心中难以平静。

看到这个问题下各位行家们的讨论,我想来为不太了解的同学们科普一发,大家当做背景知识看吧。

毕竟钱学森不仅是政治书上被列为两弹一星的样板人物而已,当你把他的形象立体出来,还原真实的血肉,他是那样一个有性格有故事的学术男神,恐怕至今中国航天界难有出其右者。

原文地址:

《他身为中国的火箭之父,还曾是美军上校,出入五角大楼》

—————————————

首先,列一列关于钱老的5条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屌炸天的经历

经历1:他在美国曾经拥有最高级别的安全通行证、参与绝密的军事项目研究、在五角大楼出入自由,时间达8年之久。

图:五角大楼

经历2:34岁时,他作为美军上校,赶赴德国提审纳粹科学家普朗特和“火箭之王”冯·布劳恩,正是布劳恩主持设计了二战时英国人闻之色变的德国V1和V2火箭。

图:德国V2火箭

经历3:他年仅35岁就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而大多数教授都要从事20年以上的教学、咨询和管理工作才能获得这样一个教职。

经历4:他在25岁时加入加州理工大学的“火箭俱乐部”,是5位创始人之一。这个俱乐部就是如今NASA旗下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前身。这个实验室主导了NASA包括月球和火星探索在内的诸多项目。

图:NASA JPL

经历5:在他诞辰时,如今继承NASA衣钵、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名下的火箭公司SpaceX发出推特,祝这位NASA JPL的创始人生日快乐!

他不仅是中国政府推为楷模的模范人物,也是美国人心中杰出的科学家;

他不仅把中国从核威胁中解脱出来,而且他的智慧和才华,被美国人认为“不管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图:一代学术男神钱学森

1934年,钱学森从位于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毕业。

据说他在学校里是学神,每次上课的时候坐在最后一排,从不听课。

你是不是在想你也是这样的?伦家学神才不是像你一样在玩LOL....伦家只是在看自己感兴趣的学术专著而已

到考试的时候,因为交大学风严谨,大部分同学通宵复习都未必能勉强及格。

钱学森却常年平均分超过90分......

(下面这张成绩单是一位参与钱学森图书馆的建造的设计师看到我的答案后发给我的,感激不尽。按照高人要求加上了水印。很难在网上找到,极其珍贵。可惜这张看不到具体的分数XD)

不仅在学校里对别人智商碾压,他在毕业时还考取了“庚子赔款奖学金”中唯一的一个航空留学生。这个奖学金全国只有20个名额哦!

下图是教育部发给钱学森的公费留学证书

(同样是高人给我的超级珍贵的图片!!请大家善待)

说到“庚子赔款”这么奇葩的奖学金,是这样的。

在1901年的“庚子条约”中,清政府被迫赔款给美英日俄法五国。由于赔款金额巨大,相当于国家年收入的两倍,清政府分成10年还清,于是还要付利息。加上利息相当于又double了一下赔款金额。

结果美国人算完账之后,自己都吓了一跳

在梁诚的努力下( 感谢 @勿为言之不预也 提醒),最终美国人将多出的部分以设立资助中国学生留美奖学金的形式归还给中国。

于是才有了后来很多中国科学家早年公费留学美国的一幕。

钱学森也成为了其中之一。

细思恐极,钱学森真是美国人费尽心思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物啊....

图:钱学森的本科毕业证书(超级珍贵系列图片)

钱学森考取这个奖学金之后,需要在中国游历一年,了解国内的业界现状。

说起来当时国内的航空业真是没什么好了解的,南京的工厂不过是几座库房、五六架进口的容克和海盗船飞机(corsair),全中国的飞机也不超过100架。

不过钱学森在这个期间认识了,被誉为“波音公司最佳工程师的波音之父”的王助。钱学森在后来的回忆中,把王助列为对他最有帮助的13人之一。

gap结束偶们要去美国咯。

这个是出国的签证吧(超级珍贵系列图片)

字好美......

1935年,钱学森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说实话,他在MIT的学习并不顺畅。主要的原因是,他是一个十分热衷于理论研究的人,而MIT的学风偏重实践。

图:钱学森的MIT硕士毕业证书(超级珍贵系列)

当时航空学领域的学术明星是流体动力学大师冯·卡门

他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从各个方面来说,加州理工都更加适合钱学森。

图:老顽童一般的钱学森恩师冯·卡门

据说,钱学森对这位航空学的传奇人物神交已久(事实证明后来成了一对著名基友),他甚至没有做任何的前期联系,就直接带上行李,从波士顿斜穿整个美国来到洛杉矶,到了那里才给冯·卡门写了一封求见信。

图:加州理工学院

见面之后,大师果然对这位中国学神敏捷的思维和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人可谓是一见钟情...

错了,是一拍即合。

日后他们成为震惊航空界的一对天才师徒。

图:钱老的加州理工博士毕业证书(超级珍贵系列)

在加州理工,钱学森延续了学霸神话。

他几乎不大跟别人交际,只是埋头读书

不过,1937年,除了读书之外,少有社交活动的钱学森,加入了一个神奇的组织:

加州理工的“火箭小组”

图:潇洒倜傥的火箭小组成员,不过里面并没有拍到钱学森

你要知道,在当时的人看来,火箭是一个科幻小说里的东西。

从来没有人做出来过,也没有人知道究竟能不能做出来。

就像我们今天怀疑外太空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一样,当时的美国人怀疑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太空飞行这件事情。

在当时,很少有人认为火箭是一个值得投入力量研究的科学领域。

正是钱学森当时加入的这个5人小组(后来他们被认为是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5位创始人)向所有美国人证明了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先美国一步,在德国也有人做着类似的事情)

他们从在宿舍里捣鼓炸药开始,在冯·卡门的鼓励下不断地推进自己的试验。由于设备简陋,他们在实验时又特别拼,经常不顾危险,各种小爆炸小事故不断。

因此他们一度被称为——

(事实上这个小组里的人,各个故事都很足,感兴趣的可以戳:

《杰克·帕森斯:他从没上过大学,22岁成为火箭之父,还创立邪教,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

1938年5月,他们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研制的火箭引擎运行了整整一分钟,发出巨大的声响。

图:并没有找到这枚小火箭的图片,强行卖个萌。

这不仅引起加州理工师生的围观,而且被美联社记者报道,成为了举国皆知的大新闻。

美国人终于开始认识到:

太空飞行是有可能的,而且已经离我们十分近。

1939年,敢死小分队终于出了一件几乎致命的大事:

他们的火箭主体爆炸,而且一块金属碎片在墙上撞出了一个洞,飞行轨迹距离成员平时坐的椅子只有几英尺。

此后,加州理工禁止在校园里进行任何火箭试验,火箭小组也被赶了出去。

不过他们并没有被惩罚,事实上,学校为他们找了一块人迹罕至的河谷作为研究基地。

这就是后来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所在地。

(这一段在《火星救援》里主角用氢和氧合成水的时候有提到过)

时间来到了1940年,虽然美国没有正式参战,但是实际上全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

很快,钱学森所在的火箭小组被军方看重,开始拨出可观的经费支持他们的火箭研究。

而钱学森由于并没有美国国籍,无法得到必要的保密许可证。他便从敢死队的活动中抽身而出。

其实纵观钱学森的一生,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生逢其时”的人。

就在他由于国籍问题无法继续火箭小组的工作后不久,日本人做了一件世界闻名的蠢事:

偷袭珍珠港。

这不仅使得美国正式卷入二战,而且还间接帮了钱学森一把:

在全国紧急战备的氛围下,美国不能再容忍浪费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了。

1942年,在冯•卡门的推荐下,钱学森获得“国家安全认可证”,获准参加海陆空三军、国防部、科学研究发展局等一切核心军事机密工作,他在美国的火箭研制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4年2月,喷气推进实验室成立,冯•卡门任主任,钱学森担任火箭研究理论组组长,开始研究代号“列兵A”的火箭武器

图:那一时期的照片,右二为钱学森(超级珍贵系列)

他就这样跨入了五角大楼!

要知道,他并不是美国公民,而是持“中华民国”护照的歪果仁!

图:五角大楼会议。后排左二为钱学森。

他还被五角大楼授予了一枚金质徽章,可以参与最高国防机密。

自此,他的研究重心也彻底从航空转向了火箭,走上一代火箭专家的颠峰之路。

此后的几年,是钱学森一生中最成绩斐然的时光。

1945年时,德国战败,五角大楼迫不及待地派出一支顶尖科学家组成的先头部队,去德国“提审”德国火箭专家。

图:身着美军军服的钱学森

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时候,穿着美军军服,佩戴上校军衔,和恩师冯·卡门一起,赴德国与空气动力学家普朗特和“火箭之王”冯·布劳恩见面。

要知道,正是布劳恩主持设计了二战时英国人闻之色变的德国V1和V2火箭!

图:冯·布劳恩与德国V2火箭

请记住接下来这张历史性的照片:

图:从左至右:普朗特、钱学森、冯·卡门

照片中的普朗特、冯·卡门和钱学森分别为三个不同国家的国防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

普朗特为希特勒,冯·卡门为美国,钱学森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时,普朗特曾是冯·卡门的导师,冯·卡门又是钱学森的恩师,最后就成了师父和徒弟联手审讯师祖,堪称历史奇景

在德国,钱学森目睹了人性的种种可能:一个人既可以是创造性的天才,也会成为泯灭人性的刽子手。

钱学森拒绝出席和德国科学家的午餐会,他说:“我愿意向德国人学习,但不会跟他们一起吃饭。”

时间来到1947年,对于钱学森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

首先,钱学森接受了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回到MIT任教,并在那一年成为了终身教授。

别人花20多年才能实现的目标,他用短短几年就完成了。

也是在那一年,他结婚了。

图:钱学森的美女夫人蒋英

我知道大家一定十分关心钱大教授,尤其是他的感情世界。

事实上,从很多方面来看,他都是一个Sheldon式的人物:

他一心从事理论研究,对于搞实践的或者是智商不够的同学,他完全无法理解,还时不时表露出鄙夷的态度。

注:上图并不是钱学森

钱学森上课几乎完全不跟同学交流,只是整版整版的写板书,全部是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

同学们埋头一通狂抄。偶尔他会给一些提示,他会说“积分”或“微分”,大家就赶紧把提示写在公式旁边。但是你永远都搞不清楚他所指的是哪一个等式。

图:钱学森在上课

据说如果有人问钱学森极其简单的问题,钱学森很有可能完全不理会

甚至有出现过问了愚蠢的问题之后,被钱学森告知以后不要再上他的课。

到了考试前夕,大家都感到复习很困难,钱学森却决口不谈与之相关的一切:

“如果你们真的理解了,那就不会有麻烦”。

果然,满分100分,班里的平均分只有十几分,班里的最高分是22分。

那个同学绝顶聪明,后来成为一名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就是这样智商碾压所有人的钱学森,每天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全部醉心于学术。

唯一的人生业余爱好就是:古典音乐

可想而知,这样的他,到了37岁还没有女朋友。

我前面已经说过了,钱学森的一生都是“生逢其时”的。

正是这一年,他回国探亲,遇到了比他小8岁的,钱家的世交千金——蒋英。

蒋英大概和钱学森是从小青梅竹马的,但是两人年纪相差八岁,在钱学森出国留学前,蒋英还只是个未经世事的女童,之后两人分别到德国和美国留学,中间全无联系。

直到钱学森这次回国,发现邻家有女初长成——蒋英不仅长得貌美似赵雅芝,而且还是当时国内颇有名气的女高音歌唱家。

图:婚后很多年的合影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钱学森除了学术之外的唯一爱好是:古典音乐。

而蒋英刚好是女高音歌唱家......

连钱学森自己都开玩笑说:哎呀,蒋英真是蒋家从小给我养的童养媳。

话说,智商过人情商捉急的钱学森,并不懂如何追妹子,只知道每天赶到蒋家去,看起来是想找机会和蒋英聊天,实际上经常是只能和蒋老夫人聊天。

到了他要回美国的时候,他单刀直入地问蒋英:

“你跟我去美国吧!”

真是捉急啊。这是要贩卖人口吗?

蒋英当时以不愿与家人分离为由,拒绝了钱学森。

实际上蒋大小姐心中,对这位年纪轻轻的教授,也是十分倾慕的,只是希望当中能有一些浪漫的过程罢了。

结果被拒绝之后,过了几天,钱学森又问了一次,跟第一回一样直接:

“怎么样?现在就走,跟我去美国。”

结果,钱学森就靠着这两句“跟我去美国吧”,娶到了后来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蒋英。

我只能说缘分这种事真的是命中注定

1949年,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回到了加州,开始了浪漫温馨的小日子。

与此同时,他的事业也蒸蒸日上。他先后发表了几篇著名论文,被美国媒体竞相报道,他几乎成为了自己所在领域科学家的主要发言人。

然而,1950年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件事我想你已经知道了:冷战开始。

美国人绷紧了每一根神经。他们紧盯着任何符合以下身份中的一种的人:

同情共产主义

外国人

科学家

而钱学森,至少符合其中的两条。对于他当时和共产党的关系,在所有的史料里都是众说纷纭。

终于,钱学森的保密通行证被取消了,钱学森经历被逮捕、保释、被软禁、无数的听证会。

这其中的一系列故事,像是谍战一般,在各种正史野史中说法不一而足。

我无力辨认其中原委,只放上一小段钱学森的听证记录(前面也有高票答主的回答中引用过了)大家自行判断吧。

问:你效忠共产中国吗?

答:不。

问:你效忠谁?

答:我效忠中国人民。

问:在本国和红色中国发生冲突时,你是否会为了美国而与红色中国作战?

钱学森的律师抗议:现在并没有这样的战争。

问:你现在不能回答还是不愿回答这个问题?

答:我现在能回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如下:我已说过我必然效忠中国人民,而如果在美国和共产中国之间的战争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能的,那么我将站在美国这边作战。对此是毫无疑问的。

问:但是你将先做决定?你将决定它是否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答:是的,我将做这样的决定。

问:你不会允许美国政府为你做决定?

答:不,绝不会。

图:1950年11月,钱学森在美国移民局的听证会上

可想而知,这样的答案完全不能让美国人满意。钱学森自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软禁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这样奇葩的判决:一方面被判决驱逐出美国,另一方面却又由于保密原因而不得离开美国。

后面的故事大家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的科普差不多结束了。

各位围观的群众,本题的大部分行家答主们其实都在争论这个话题:

钱学森到底是被逼迫后只能回国,还是原本就打算回国、碰巧被逼迫了?

图:超级珍贵系列最后一张!高人发给我这张的时候我真的泪目了!

在国内,官方语言所描绘的故事是:

钱学森如何想要回国,却被美国人如何无赖般软禁、不放他回国、最后被周恩来总理用十几个朝鲜战争的美军俘虏交换,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发光发热;

而美国人的大部分叙事里的故事版本是:

钱学森根本不想回国,他曾经申请加入美国籍,打算永远留在美国,却被美国政府怀疑、逮捕、软禁,之后在周总理帮助下恢复自由。此后他便对红色中国感恩戴德,同时对美国人恨之入骨,此后的人生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人对美国进行复仇的史诗”。

各中原因,随着钱老的仙逝,恐怕已经无从追究了。

我在本文里也不打算下任何判断。

因为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我们所真切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科学家,在美国受到不公待遇后回到祖国,从此一心投身于国防建设,领导中国的导弹和火箭研究,从此不再受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威胁罢了。

图: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图:钱学森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图: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我国“两弹”成功试爆。

在美国人眼里,这位后来的“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元勋,让他的智慧为中国所用,“实在是一个世纪悲剧”。

而在中国,当我们这个国家沉浸在无休止的双11、双12的购物狂欢里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恰好这前一天,12月11日,是钱老的诞辰。

我这个门外汉在今天鼓起勇气写这个故事,只是希望证明,在这个国家,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记得,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安定地在这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有过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巨匠。

1947年,钱学森学成后第一次回国,在高校演讲,他用诺奖得主尤里的一句话结束自己的演讲:

“我们要消灭众生的困苦和匮乏,

带给他们愉悦和美丽。”

祝钱学森先生:生日快乐!

资料来源:

叶永烈《钱学森传》(中国政府的官方话语下的作品)

张纯如《蚕丝钱学森传》(西方视角的作品)

------------------------

151213补充:

评论区很多的人觉得我报喜不报忧,蓄意造神。

是我没说清楚。我写这篇答案的初衷是,我觉得大家对钱学森的学术成就了解得不够多,尤其是在他回国之前的成绩。所以全篇都是在写回国之前的学术生涯。

我没有提回国后钱学森的“污点”(在我看来主要是文革的事情)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在我读到的所有钱学森的传记里,不管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都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我不是学历史的,各位如果有可靠来源,还请指教。

第二是,我本科是人大的,说到大跃进、文革的故事,我听说过的应该不比评论区的同学们少。刚开始听说的时候,你会觉得气愤难平,这些人怎么可以这样。怎么连这个人也是这样的。听说的越来越多以后,反而觉得,原来连那个人都是这样的。人人都是这样的。没有人是干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对于这个问题,我倾向于不对任何人在特殊时期的异常行为作出评判。在举国绝望的情况下作出的行为,不是你我坐在电脑前刷知乎的理智状态可以判断的。不论是钱学森,还是其他你们认为犯过错误的人,还是其他你们认为没犯过错误的人。

-------------------

我的公众号:酷玩实验室

挖掘逗中有泪的技术宅事迹欢迎各种类型的勾搭

http://weixin.qq.com/r/1XT_5t3EGIBnrZmF9yHH (二维码自动识别)

九、钱学森的归国故事?

1955年9月,钱学森在回国的邮轮上,突然收到一封神秘电报,告诉他“沿途切勿下船”。直到50年后,才知道真正的发报人。

在上 海 交 大钱学森图书里,有一张A5约大小的电报,这就是钱学森在邮轮上收到那封神秘电报,落款是钱均夫,他的父亲,但真 正的发报人,却另有其人。

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来是加工州理工学院拜访了钱学森,将他判定为共 党,要求其接受调查,并停止了一切涉密研究。

钱学森发现事情不好,随即提交了辞呈,准备回国,并发表了公开声明。

但他的这个决定,直接惊动了美军高管,他的行李被美国移 民局扣押。同年,9月的一天,在他洛杉矶的家里,移 民局的人把他带走。一开始,他被关在洛杉矶的监狱里,随后被押到了特米诺岛上,在这里被关了长达半个月之久。

夫人蒋英,经过多方努力,在律师和院长杜布里奇等人的帮助下,再交缴纳了1.5万美元的保释金后,终于将他接回了家。但回家之后的钱学森,身体状况很差,瘦了30斤,说不出话来,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极 大的摧残。

也就是从那时起,钱学森失去了自 由。他在洛杉矶的家,被特工24小时监视着,无法进行科学研究,移民局要求他每月必须亲自到场报告行踪,所有信件和电话都在监控中,定期还要出席美国司 法 部的听证会。就这样,钱学森承受了长达5年的不公正待遇。

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依然完成了3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这本书的出版,引了美国科学界的轰动。他的恩师冯·卡门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创立了工程控制论学说,对现代科学事业有巨大的贡献。

出版这本书,只是钱学森的缓兵之计,他始终都在想办法找机会回国。

钱学森一直在想办法,让祖国知道自己在美国的处境。1955年6月,钱学森意外看到一张照片,提醒了他,可以让照片上的这个人来帮助自己回国。

这个人就是陈叔通,钱学森的太师 父。他跟蒋英商量,可将自己的处境写信寄给陈叔通,这样就有很大的把握回国。

为了躲过特务的监视,钱学森在厕所里打了一个草稿,由蒋英用反手抄写,写在一张烟盒的纸上,夹在给蒋英妹妹蒋华的信中,先寄往比利时,再转给陈叔通。

几经周折,终于在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同意释放他回国的通知,不禁泪流满面。

9月17日下午,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了回国的邮轮,从洛杉矶到香港,将近一个月的航程,经过美国夏威夷、日本、菲律宾等地。路线长,情况复杂,中美双方有协议在先,只要中国留学生在船上,美方就保证他们的人身安 全。

就在钱学森登船四天后,他收到了一封电报,落款是自己的父亲,告诉他沿途一定不要下船。就这样,钱学森没有下船,一直待在船上,尽管很难受。

10月8日下午,钱学森一家终于抵达了罗湖桥火车站,在英国警 察的注视下,通过了罗湖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的钱学森,见到父亲询问电报的事,父亲却说,自己从来没有给他发过电报。于是,这份电报就成了一个谜。

直到50年以后,钱学森因为筹建图书馆,发现了这份电报的底稿,原来,是外 交 部考虑到钱学森路途上安 全,才用他父亲的名字,给他发这份电报,让他务必注意安全,不要中途离船。

这可真是双向的奔赴。钱学森回国后,积极献身国防事业,志在强国,成就了“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是中国载人航 天奠基人。

十、钱学森的课文?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了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互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的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