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迅的书值不值得看?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幼稚,你说鲁迅文章值不值得看,言下之意,鲁迅文章不值得看了?四十岁以上的人,哪个不是在鲁迅文章的熏陶下成长的?我本人就深受鲁迅文章影响,受益颇多,至今仍不时看看这位大文豪的大作,时时吸取营养,以提高自身文学素质,凭什么说其文章值不值得看?真叫人无语。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章《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十余种,学术论著《中国小说史略》等。并有《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行世。文学成就傲视文坛。
鲁迅文章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有三点。第一,杂文犀利似匕首,嬉笑怒骂皆文章。对敌人直刺要害讽刺尖锐,对同志恨其不争亦有批评,后期较少片面性,诚如毛主席所说"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第二,短篇小说成就斐然。《呐喊》是其第一本小说集。鲁迅自评:"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是说反动派迫害进步文化界象张着罗网,但围剿也不能吓倒鲁迅,毁滂不能损伤其一根毫毛,他要在"纸上"发出战斗的"呐喊"声。《彷徨》是其第二本短篇小说集。鲁迅亦有自评:"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是说新文化界很寂寞,也分化了,曾经鏖战的战场平静多了,留下唯一战士,鲁迅"彷徨"了,但并不消极.颓唐,而是要进取,去奋斗。第三,鲁迅诗词不多,但精辟,诗意浓浓,脍炙人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警雷。""我以我血荐轩辕"。何其鲜明.真挚.深情.豪迈啊!
鲁迅文章博大精深,小文无法囊括。只能如上简而言之,掛一漏万,即使这样,也够我们学一辈子的了。
二、男人独处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作家叔本华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越处在喧嚣之中,越能心静如水的人,在独处中,可以找到一个人的清欢。
我喜欢独处,没有人多时候的局促、不用说违心的话、不必时刻在意别人想法。
鲁迅说:“猛兽总独行,牛羊才成群。”
我喜欢独处,其实是感觉一个人真的很舒服,真的不想因为刻意迎合谁,而扭曲了自己。
人生,真的不需要刻意地去合群,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在独处的时候,会欣赏优美的轻音乐,亲手做一份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泡一壶茶,然后打开喜马拉雅听听书,或是修剪阳台上的月季,看着它们每天渐渐长高开出娇艳的花朵来,我的内心也心花怒放,或是点上香薰安静的练上一节瑜伽,直到内心静如止水。
记得少年时看《百年孤独》看到泪流满面,感觉世间都是孤独的行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接受并欣赏孤独之后,反倒不会太多去想孤独这件事情,独处时或品茶赏花、或林间漫步、或负暄而坐、或与书为伴……
没有任何伤感的情绪,有的是宁静的澄澈与满心的欢喜。
独处的时候,是给自己一个空间,去做自己喜欢的是,最终找到自我。
很多人都是在独处的时候,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清理自己的家,比如画一些小画,比如听听喜爱的歌曲或纯音乐,比如挑本爱看的影片,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完,或者拿本爱看的小说,躺沙发舒舒服服地看会,比如摆弄摆弄花花草草,也选择性地做一些干花,满天星,勿忘我等,当然还会做些糕点,像什么核桃酥,蛋糕,芝麻薄脆小饼干,红豆面包……
独处的时候,有好多事情可以做,手忙心闲的状态,独处的时间太宝贵,越想独处越无它的时间。
但生活中多数人还是害怕孤独的。独处的境界,难以到达。
偶尔,一个人静下心,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感觉,其实挺好。
静与独处在于品尝,滋味鲜美在于领悟,人生都是反反复复在喧嚣和独处中游走,独处就像一种治愈人心灵的妙药,让内心深处一次又一次得到过滤而充实中。
一个人也只有诚实面对自己时,才能真正地与自己相处。
朋友是一个文艺青年,她说,生活的原因,下班以后常常独自一人。但是我并不觉得孤独,而是很享受这可以自由支配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独处时才能照见自己,才能听到自己心的声音,才能与自己对话,审视自己内心究竟想要什么,不要走着走着忘了初心。
而她最喜欢在独处的时候写毛笔字,看古书,和书中人的灵魂亲密接触,尤其是能产生共鸣的人,就像灵魂的转世,他就好像在你对面,娓娓道来,亲切交谈,我总是听不够,怎会觉得孤独?
有些人,总会在意别人的关注,在乎理解及被接纳与否。总是会遭误会,遭嫉妒,于是就闷闷不乐。
这些负面情绪只有通过独处静思才能疗愈。
独处不孤独,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所以人生,可以让自己学会独处,在宁静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三、为什么我变得独处沉默寡言?
第一,心被伤透,选择沉默寡言
有人说,所有的隐藏,不过是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深以为然。
一个人“荣辱不惊”的背后,兴许满满的,都是伤痕。
女人刚结婚那些年,男人长期在外打拼,家里都靠她一个人操持。
后来,男人在外的生意有了起色,生活总算苦尽甘来,可男人却连家都不愿意回了。
最让女人心寒的,是自己生病需要动手术,手术前男人只是匆匆赶到医院签了个字,然后人就没影了。
手术后在医院半个多月,都是女儿陪在身边,男人一次也没出现过,甚至连电话都没打过一个。
之后,她就变得沉默,对男人的一切都不放在心上。
张小娴说:“沉默是无法掩饰的失落 。”
世间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他们的一刀扎的会比别人更深一点,因为他们更了解你。
暖一颗心要很多年,而凉一颗心只需一瞬间。
再浓的情,再热的心,一旦淡了冷了,也就什么都不想说了。
第二,不再信任,心里话不敢对任何人说
人为什么越长大越沉默,越来越不爱与人交谈?
有人这样回答:
“因为越长大越明白,有的人无话可说,有的人不知和谁说。”
的确,太多的经历在告诉我们,众多表象的背后,隐藏的是谁都无法承受的危险。
当自己向别人诉苦的时候,别人只是讲一些大道理安慰你,也许在背后,会把你的痛苦当成谈资嘲笑你。
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需要数年,失去信任只需瞬间。
每一个沉默背后,其实都是一颗慢慢变冷的心。
有人说,人心难测,世事难料,这世间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的确,当你经历得多了,就会明白,有的时候倾诉了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宽慰和同情,甚至对方还可能幸灾乐祸。
所以,学会一个人默默承受,才是理智的做法。
第三,生活压力太大,习惯了默默承受
沉默,是一个人最大的哭声。
当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时候,就会沉默。
因为不管说什么,都没有人懂,倒不如不说。
曾经,下班的时候,兴冲冲地往家里赶;
后来,下班了依旧在办公室坐一小会,整理一下凌乱的心情;到了家门口,再在车里长舒一口气。
是啊,身边的亲人会牵挂你,但不会懂你;
同事不过是临时搭档,心眼里,谁都瞧不起谁;
爱人曾经恩恩爱爱,后来更多的是埋怨指责。
周国平也曾说过:
“在最深重的苦难中,没有呻吟,没有哭泣,沉默是绝望者最后的尊严。 ”
人之所以沉默,是被生活抹去了棱角,是对世界的一种妥协。
第四,看透了人生,明白了多说无益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有一天,你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这意味着你看淡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人,你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是啊,一个人变得沉默、无话可说,更多的是因为看透了人情世故、世态炎凉。
这世间,没人在乎你怎样在深夜痛哭,也没人在乎你要辗转反侧的要熬几个秋。
等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会四处诉说以求宽慰。
鲁迅先生曾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很充实,当我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感觉到空虚。”
一个人看惯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潮起潮落,就不愿过多说话,也不喜欢话多的人。
生命苦短,你越来越沉默,不过是明白了,很多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于是,你喜欢上了安静,只想在命运的轨迹里,顺其自然,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