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中医把儿科称为哑科,谁是中医界公

139健康网 2021-09-12 04:09 编辑:诸蓓 247阅读

古代中医把儿科称为哑科,是因为小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病痛,医生无法通过问诊了解小儿病因,只能通过“望、闻、切”诊收集临床资料,但儿科患者多为急性病,病因多单一、明确,除了先天性疾病外,最多见的是呼吸系和消化系疾病。儿科疾病只要诊断明确,治疗及时,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但儿科病易虚易实,变化迅速,所以,儿科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会出现变证!

钱乙是中医公以的儿科的创始人,对中医儿科的影响和贡献最大!《小儿药证直诀》为钱乙所著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对中医儿科的影响深远。

谁能解释川崎病?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有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相关研究显示,川崎病患儿没有及时接受治疗进而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25%。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最为常见的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为风湿热,但近年来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上升,川崎病已成为婴幼儿最为常见的导致获得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同时亦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川崎病同样有可能成为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威胁。此外,国外亦有研究表明,川崎病也是小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在许多国家随着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样效应,最后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最终将会被人类揭开,并找到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