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疗老年痴呆怎么办?

139健康网 2022-11-08 01:13 编辑:admin 279阅读

老年性痴呆的中医治疗,可以采用汤药口服,以及加用针灸等来辅助治疗。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是有独特疗效,而且患者口服中药之后,很多症状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口服汤药的话,需要进行辨证分型,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质,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而不能盲目地使用。因为不同的患者,体质不一样,临床症状也是不一样,所以证型完全不一样,口服的汤药那也是不一样。临床上有很多证型,比如说脾肾两虚型,肝肾亏虚型,痰浊瘀阻型等。需要根据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方剂,治疗患者的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痴呆,是发生在中年以后进行性、不可逆记忆及其他认知功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退行性脑病。AD是痴呆的最常见形式,病程长,早期患者表现为健忘,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出现人格改变,情绪不稳定,常出现焦躁、狂怒、抑郁等情况,晚期患者进入全面衰退状态,生活不能自理。目前关于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无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有效手段及治愈方法,临床治疗仅限于缓解病情。该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截至2015年,全球共有4 680万人罹患痴呆症,其中50%~75%是AD患者。预计2050年将达到1.315亿,占世界人口总量的百分比越来越高。2017年11月13日,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个人博客上宣布,捐赠5 000万美元用于“寻找攻克阿尔茨海默病良方”。然而在不到两个月的2018年伊始,制药巨头辉瑞公司宣布将停止AD治疗药物研发,《华尔街日报》报道原因称该公司认为这种行为徒劳且成本昂贵。早在2017年,美国默克也宣布停止开发一款治疗轻度到中度AD药物的临床试验,美国Axovant公司则宣布已经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AD试验,有两项主要疗效终点都没有达到[1]。面对这样一个危害严重却在医疗上几乎束手无策的疾病,人们应该怎么办?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对老年痴呆由古典时期的疯狂到AD命名这一漫长历史进行回顾,期望寻找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力量。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痴呆
最早在约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就意识到年龄与意识障碍有关[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580BC~500BC)将生命周期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年龄节点分别为:7岁、21岁、49岁、63岁和81岁,他把最后两个阶段划定为老年期,认为是人的身体开始衰退和智力退化的阶段。在当时,智力退化被认为是老龄的必然结果,雅典政治家梭伦(Solon,约630BC~560BC)在制定关于遗产分配的法律时,附加了一个额外的家族继承人的合法性,“假若其判断力不受疼痛、暴力、毒品、老龄或者妇女的劝说的影响。”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460BC~377BC)在其精神疾病分类中提到了“妄想症”,将其解释为老龄阶段的智力退化[3]。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Cicero,106BC~43BC)发现“老迷糊、疯狂或精神错乱”不是发生在所有老年人身上,而是那些意志力薄弱的人,西塞罗建议,活跃的精神生活能够预防或者至少延迟智力衰退。古罗马医生盖仑(Galen,约129AD~200AD)著作中,将“鲁钝”(术语为“痴呆”)列为精神疾病,并将老龄期列为其中一种情况,指出衰老本身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疾病形式[3]。由此可见,老年痴呆在希波克拉底和盖仑时期已经被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去对待。
2中世纪的精神疾病与“古典时期的疯狂”
精神疾病在中世纪是非常常见但却没有能力去很好认识的一个医学乃至社会问题,“疯狂”或“精神错乱”作为一种疾病经常性地出现在人们的个体和社会生活中。
2.1中世纪的精神疾病
罗马帝国衰亡后,统一的封建社会瓦解,鼠疫、霍乱等传染病肆虐,战争、宗教和经院哲学与教条主义笼罩的中世纪,基督教会对医学、科学的控制使医学发展极其缓慢。这一时期医学对老年痴呆的关注与表述屈指可数,如中世纪晚期方济会修道士罗杰・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在其《防止衰老的方法》中提到脑部是记忆和思想的根源,健忘是衰老的必然[3]。这种认识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认识基本相似,即使在文艺复兴前后,对痴呆的认识也依然是模糊而没有将其独立出来,大多与意识相关的疾病问题都被归结为精神错乱。这一时期一个常见现象是很多有异常行为的女性被冠以“女巫”的帽子因精神错乱表现遭到大肆迫害。战乱频繁和宗教压迫导致民不聊生,人们出现精神问题几率大大增加,这也是“疯狂”更多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疯狂的涵义被扩展,除了医学内涵之外,还涉及道德评判,这一主题内容甚至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的主人公李尔王,在老年时期遭到女儿们的夺权和驱逐后表现出的疯狂与暴躁,被后世认为是老年痴呆的表现[3]。
2.2精神病学的诞生
医学整体发展的落后导致欧洲社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将被认为疯狂的人囚禁在牲口棚乃至为此修建的疯人收容院中,最著名疯人收容院为17世纪路易十四实施“大管制”时期修建的萨尔佩特里埃(Hospice de la Salpêtrière)和比塞特(l'HÔpital Bicêtre)。收容院里有老人、乞丐、病人、罪犯、妓女,主要以疯人和低能儿为主,所有被认为“失去理性”的人都有被禁闭的可能。这些被禁闭的人经常带着镣铐被展出,由收容院收取入场费用供人参观[4]。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18世纪90年代后,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内尔(Phillippe Pinel,1745~1826)提倡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错乱者,在比塞特和萨尔佩特里埃先后成功实施了人道主义改革,解除了精神错乱者身上的枷锁,对患者进行长期仔细的临床观察和道德疗法,将精神病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为其创造较为放松的环境,并根据疾病不同对患者给予不同安慰。1801年,皮内尔发表《有关精神错乱或狂躁症的医学哲学》,在该书和1798年他出版的另一部著作《疾病的哲学分类》中,皮内尔确信“疯狂”患者确实有病,但不是简单的怪异或邪恶,更非魔鬼附身。他详尽论述了精神错乱是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人格紊乱,指出应减轻这些患者的痛苦。该教科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对19世纪的英、法和美的精神病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皮内尔的研究在医学界被认为是精神病学诞生的开端。
2.3“古典时期的疯狂”
17、18世纪是精神病学建立之前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大量精神病人被囚禁在收容院里,也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在其《古典时代疯狂史》研究中所重点关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老年痴呆和以往一样被不加区分地与“疯狂”和精神错乱混在一起,被认定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与理性完全对立、激进的交流方式构成了古典时期人们对待精神疾病的基本观念和对待方式,直到皮内尔等人对疯人解除禁闭实施道德治疗、精神病学诞生才开始客观对待“疯狂”及精神疾病的新时期[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福柯所说的“古典时期”主要指17、18世纪,然而从西方医学对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精神疾病的认知史来看,“疯狂”一词的出现源于更早的古罗马晚期。因此,本文以“古典时期的疯狂”来概括自古希腊罗马晚期到17、18世纪人们对老年痴呆的认知。
3分类医学体系中的老年痴呆
文艺复兴后,西方医学完成了由经验医学到实验医学的转变,科学人体解剖学建立,实验生理学发展以及光学显微镜的发明及应用,使西方医学在18、19世纪取得显著的成就,即解剖病理学的大发展。18世纪意大利解剖病理学家莫干尼(Giovanni Morgagni, 1682~1771)建立了器官病理学,19世纪法国解剖学家比沙(Bichat Xavier,1772~1802)建立了组织病理学,19世纪德国病理学家微尔和(Rudolf Virchow,1821~1902)建立了细胞病理学,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大体宏观水平发展到越来越微观的细胞水平。在对疾病的认识过程中,人们不断将尸体解剖所获得的发现与疾病的恒定症状联系起来,根据尸检发现的病理改变以及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命名,形成了以此为基础的分类医学体系,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有了新发展,老年痴呆作为一种独立疾病出现在疾病概念体系中。
1769年,苏格兰医生、病理学家卡伦(William Cullen,1710~1790)首次提出“神经症”概念,将其描述为“没有发热和没有局部病变的感觉和运动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般性疾病”[6]。他创立了极富影响力的疾病分类系统,将疾病分为四类:发热性疾病、神经症、恶病质和局灶性疾病。在此基础上,又将神经症分为四类:昏迷症、动力减退症、痉挛症和精神失常症[7]。在神经症分类中精神失常这一类别下,老年痴呆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疾病出现在疾病分类体系中,被确定为“老年期知觉和记忆的衰退”[3]。1798年,皮内尔在《疾病的哲学分类》中,延续了卡伦的疾病分类方法,并将卡伦所提出的“神经症”细化为精神错乱四种基本类型:抑郁症、躁狂症、痴呆症及智力缺陷[8]。1817年,皮内尔最杰出的学生埃斯基罗尔(Jean-étienne Dominique Esquirol,1772~1840)发表《精神疾病》,他在书中为精神错乱的类别赋予新的命名,对痴呆的分类做了改进,对痴呆和智力缺陷进行了区分,将痴呆定义为“因病导致的智力丧失”,智力缺陷则“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智力从未显现出来的状态”,“老年痴呆是由年龄增长引起的,是在达到极度衰老状态之前的知觉和认知能力丧失;老年痴呆是从记忆衰退开始,尤其是近期记忆;注意力变得不集中;意图不确定,行动缓慢……”[3]。这一描述成为精神病学史上有关老年痴呆的经典描述,使人们对老年痴呆的认识规范化和特定化,为老年痴呆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1860年,退化理论之父莫雷尔(Bénédict Morel,1809~1893)发表《论精神疾病》,认为老年痴呆会伴有脑重量改变,“出现在老年期”的“大脑重量缺失是痴呆的一个恒定特征”。1864年,英国医生维尔克斯(Samuel Wilks,1824~1911)将脑部重量减少确认为脑萎缩,对其病理改变进行首次描述:“脑沟广泛分离,间隔充满血清,软脑膜之间分离,可见脑沟深度”。关于引起脑萎缩的原因,维尔克斯最初认为是由慢性酒精中毒和神经性梅毒引起,后发现脑萎缩也是老年痴呆的特征[3]。19世纪末,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1864~1915)和宾斯汪格(Otto Binswanger,1852~1929)的研究工作为老年痴呆的科学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分别对动脉硬化性脑萎缩进行描述,发现伴随中风的血管动脉粥样退化是老年性脑萎缩和老年性痴呆的前兆,血管疾病被认为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这种认识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依然被广泛接受[3]。
4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现与命名
随着显微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新的组化技术的出现,细胞染色技术为老年痴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1892年,萨尔佩特里埃医院的医生布洛克(Paul Blocq,1860~1896)和马里内斯库(Georges Marinesco,1863~1938)使用新发现的卡红染色技术在老年癫痫患者大脑中发现了不明物质累积结成的斑块。1898年,奥地利神经学家雷德利希(Emil Redlich,1866~1930)又在2名老年痴呆患者病例中发现了与上述相似的病理特征,将其描述为“粟粒状硬化”。1907年,捷克精神病学家费希尔(Oskar Fischer,1876~1942)有了更多发现,他在16例老年痴呆病例中发现12例具有以上病理特征,在其他45例进行性麻痹、19例功能性精神病和10例正常受试者中则没有发现相同状况。由此,这种病理特征被认为是老年痴呆的一种标志性病理改变[3]。然而,应用卡红染色方法只能看见神经元细胞。1873年,意大利病理学家高尔基(Camillo Golgi,1843~1926)发现了银染色法(铬酸盐-硝酸银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清晰显现神经细胞及其突起。1903年,经德国神经病理学家比尔朔夫斯基(Max Bielschowsky,1869~1940)改进后,这种染色方法还可显现神经元细胞内部的丝状结构神经原纤维[3]。在以后的发展中,银染色法的发明被证明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当然它也为老年痴呆的深入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命名奠定了科学基础。